三年下馬兩個項目,美國和歐洲為什么搞不定高超音速導彈?
在此之前,需要先說明一下什么才是高超音速導彈,以免被一些大聰明偷換概念,重新定義。
高超音速導彈要滿足以下幾點。
第一、速度要超過5馬赫;第二、大部分飛行軌跡保持在2萬米到10萬米區間內;第三、在飛行時具備高機動性且長時間動力飛行;第四、具備高升阻比飛行能力。這幾個標準,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
實際上,在東風-17剛出現時,國際上是以它為標準的,把高超音速導彈的入門速度設定為10馬赫。但是歐美覺得太難了,又利用輿論霸權重新定義,把這個速度門檻壓到了5馬赫。即便降低了標準,他們卻還是造不出來。
2023年,美軍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項目終止,2024年末,HALO高超音速反艦導彈項目被下馬。今年三月份,五角大樓作戰測試與評估主管辦公室發表聲明,當下HAWC項目仍缺乏足夠數據支持,其作戰效能、殺傷力及生存能力評估不了。很顯然,這個項目估計也要“爛尾”。
從本世紀初開始,美國在高超音速導彈上的投資不下于150億美元。而五角大樓也說了,高超音速導彈一旦研制成功,他們就計劃采購1000枚,總價值410億美元,錢不夠還可以再加。這么大的一個蛋糕,美國眾多軍工企業愣是動不了一勺子。
問題出在哪里呢?如果把高超音速導彈比作明教的上乘武學“乾坤大挪移”,那美國連第一層都沒有突破。
這攔路虎就是高超音速風洞。
當下美國最強的風洞吹出的風也只有6馬赫,快不了一點,研究高超音速導彈的風洞起碼要10馬赫以上,歐美恰好都沒有。
而且美國和歐洲的風洞與中國的路線還不一樣,他們是靠電動渦扇來吹,耗電量巨大。我國使用的是氫氧爆轟驅動激波風洞,上世紀60年代由俞鴻儒院士牽頭研制。在經歷無數次爆炸外加炸塌一棟科研大樓后,我國建成了第一個超大型風洞JF8,它的風口出來的激波最高速度達15馬赫。
這第一步沒打通,后面就都搞不定。沒有風洞,美國就想跳著修煉,用計算機仿真出來,先把導彈造出來再說,然后讓它在空中飛,每飛一次獲取一些數據,然后再改進。結果走火入魔,把項目搞死了。
高超音速導彈的外形其實并不復雜,目前就雙錐體和乘波體這兩種,但是弧度和角度差一點就會變成布朗運動導彈。
另外,即便有了高超音速導彈的設計圖紙,材料搞不定還是不行。高超音速飛行器的表面溫度可達2000℃以上,要使用碳化硅陶瓷基復合材料。目前,中國已實現3000℃下持續工作的防熱材料,又突破了“黑障”通信技術,確保末端制導精度。
而歐美同類型材料的耐溫極限只有1800℃,熱穩定性差,使得美國X-51A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累計飛行時間不足10分鐘,上面的鎳基合金部件在高溫下會產生反復變形。
軍工復合體都是逐利的,你讓他們搭建不能盈利的基礎研究平臺,他們肯定是不愿意干的。美國的高超音速導彈項目層層外包,真正干事的人,拿到的科研經費其實很有限。
不光是高超音速導彈,只要是進攻型導彈,美國的軍工復合體都不積極,因為掙不到錢。導彈不像飛機,造出來了天天要用,能收取高額的維護費用。中美俄三家,戰略洲際導彈方面美國是最差的,“民兵”系列已經裝備50多年了,現在“哨兵”洲際導彈又因為六代機項目的影響經費被砍。
歐洲這邊,美國沒有技術可以下放,高超音速導彈自然也出不來,英法德報團研制,開會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辯經,“什么是高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