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經百年風雨而持續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其精神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深層密碼。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偉大建黨精神內涵豐富,不僅在理論深度上高擎馬克思主義真理火炬,在歷史厚度上鐫刻著黨的精神基因圖譜,更在實踐效度上鍛造著民族復興的時代偉力。這種立體化的精神維度,構成了思政課教學必須深耕的三大場域。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需要從理論深度、歷史厚度與實踐效度這三個著力點協同推進,構建從“認知”到“認同”再到“踐行”的育人閉環。
在學理認知上把握好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深度
思政課要解決學生思想困惑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初期50多名黨員發展到如今黨員總數突破1億,從一個弱小的政黨發展到今天百年正青春的活力大黨,是什么造就了中國共產黨實現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轉變?對大學生而言,這一轉變是最直接的困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偉大建黨精神內嵌于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本土化。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真經”來指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走向共產主義偉大理想。從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同志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到黨的十二大鄧小平同志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不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理解越來越深刻,而且反映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越來越堅定。
思政課要從學理上講深講透講活“覺醒年代”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革命性。從理論生成的邏輯來講,建黨先驅是通過比較西方各類主義之后最終認定馬克思主義是“拯救中國的良方”。偉大建黨精神不是教條,而是先驅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結果。因此,要深入挖掘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和時代價值,將其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各門思政課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道理、學理、哲理融于一體。從學理上講,“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問題可以被轉化成理論“為何行、何以行”的問題。通過理論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運用唯物辯證法來分析歷史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的認知升級。
在價值認同上厚植好革命傳統的歷史厚度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根脈”,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其歷史傳承是思政課實現“以史育人”的關鍵。從樹德里、南湖紅船到井岡山星火,從長征血戰到革命圣地延安,建黨精神貫穿于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形成了獨特的精神譜系,這是革命傳統的核心精髓和高度升華。偉大建黨精神賦予了革命傳統鮮明的價值導向,無數革命故事、英雄事跡背后都包含著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核。這些歷史記憶有待于脫離孤立事件本身,從精神脈絡的高度提煉革命傳統的發展邏輯,進而轉化為具有時代感召力的價值符號。這種核心價值符號通過重構革命傳統的敘事框架,把零碎的歷史事件整合為連續性的記憶鏈條,賦予革命傳統超越時空的生命力。在新時代背景下,從革命傳統的歷史厚度把偉大建黨精神深度融入價值認同培育過程,不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革命傳統的歷史認知,更能激活偉大建黨精神的時代價值。
在思政課教學中需要明確的是,歷史厚度并非是簡單的時間推演,而是時間維度的縱向延伸和價值維度的橫向拓展相互作用的結果。偉大建黨精神是百年大黨精神氣質的時間印證,它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構建提供了鮮明的價值導向,因而從歷時和共時兩個層面塑造著革命傳統的歷史厚度。在歷時性上,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之源,為之后中國共產黨成長發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從建黨初期的艱難探索,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浴血奮戰,再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再到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每一個歷史階段都蘊含著豐富的革命傳統與精神內核。在共時性上,偉大建黨精神打通了革命傳統與當代社會實踐的價值關聯。革命傳統所蘊含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同樣在當代社會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現實共鳴。例如“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在當今攻關科技“卡脖子”問題、抗擊自然災害、脫貧攻堅、維護國家安全等領域都有生動體現。歷史之所以能夠“主動”,恰恰是由于深厚的價值認同貫穿其中。
在知行轉化上凸顯出人民至上的實踐效度
思政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的關鍵在于實踐。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理論必須回歸實踐才能實現其價值。偉大建黨精神中“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直接指向了實踐行動,為精神的外化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偉大建黨精神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蘊含著強烈的情感張力和價值追求,突顯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根本立場和落腳點——人民至上。如何站穩人民至上的立場呢?必然也要求青年學子“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認知心理學中的具身認知理論表明,認知過程和身體經驗緊密相關,身體經驗會反作用于認知結構。因此,理論習得、價值認同和實踐轉化也是一個螺旋交織、協同演進的過程,三者并非線性的因果鏈或先后鏈。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就是要讓青年大學生擁有應對時代挑戰的“精神武裝”,在現實生活中檢驗實踐的效度。
思政課應緊扣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熱衷創新、追求實踐等特點,把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內核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踐行的具身化行動。這個轉化過程應當以“對黨忠誠、不負人民”來引導行動方向,構建“內化—外化”交互的培育模式。一方面通過情境化實踐來建構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的認知聯結,可以利用如現場調研、情景劇、網絡平臺、虛擬現實等手段將抽象的精神內核轉化為沉浸式的體驗;另一方面,通過反思性實踐深化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認同,可以通過辯論、案例研討、實踐日志等方式,促進學生從感性認知向理性思考升華。通過內外交互的模式幫助學生將外在的精神要求內化為穩定的價值準則,從而實現“行動自覺”的質變。
總之,推進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需以理論深度夯實認知根基、以歷史厚度構建記憶紐帶、以實踐效度激活行動自覺。這一過程不僅是歷史記憶的傳承,更是青年與時代的對話,如此將有助于偉大建黨精神成為青年成長的精神燈塔,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磅礴青春力量。
(作者為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東華大學基地研究員)
原標題:《思政教育如何實現“認知-認同-踐行”的育人閉環》
欄目主編:楊逸淇 文字編輯:劉迪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王不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