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凌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持續8小時之久的開幕劇場活動落下帷幕,這也是該館近兩年開放時間最晚的一場活動。
參觀完二樓展覽的觀眾下樓,去“劇場”休息區域(拍攝于7月11日晚上22:14)
本期新聞晨報《上海會客廳》節目,我們在展覽現場采訪了部分夜晚看展的市民朋友以及專業人士。
新聞晨報《上海會客廳》節目
記者注意到,7月11日當天有兩場活動的開幕儀式同時落地博物館。一場是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共同策劃舉辦的展覽“無羈之境:洛桑原生藝術收藏與他方視界”,下午2點,開幕儀式在PSA二樓舉行。這次展覽是法國藝術家讓·杜布菲的原生藝術收藏在中國的首次展示,也是國內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關于原生藝術及其發展歷程的綜合呈現。
觀眾在二樓展覽現場(拍攝于7月11日晚上20:38)
對于原生藝術,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館長莎拉·隆巴迪提到:“原生藝術與體制化藝術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不僅體現在它更多采用一些非傳統的表達方式,還表現在材料的創新使用上,例如回收材料或非標準媒介的運用。此外,原生藝術的概念也蘊含著社會學的維度,因為這些自學成才的創作者通常從事藍領職業,且往往經歷過不同形式的生命苦難。今年恰逢中瑞建交75周年,本次展覽匯聚了洛桑館藏中的49位藝術家作品,共計235件。同時,展覽還特別呈現了由PSA遴選的四位中國自學成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郭鳳怡的作品更被洛桑館永久收藏。本次展覽如同一座橋梁,連接了當代藝術與界外藝術的豐富領域。”
觀眾正在進入“劇場”(拍攝于7月11日晚上21:47)
另一場是“新文化制作人”項目第三季“劇場”開幕活動,在博物館一樓展廳舉辦。作為開幕劇場活動,這場名為《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廢墟、劇場》的8小時集體劇目,從下午4點開始,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零點30分。大約有150名藝術行動者參與:通過檔案、影像、行為、戲劇、聲音藝術、實驗音樂以及行動繪畫交疊呈現,將藝術工作者的日常狀態置入于這個非日常性的空間之中,形成不斷變化的現場。
觀眾阿莫計劃待到晚上10點多,她告訴記者,自己平時沒有那么晚在博物館參加過活動,在她印象當中,大多數美術館和博物館閉館時間比較早,所以很少會有機會從晚上9點開始逛展。
白領龍龍:這是我今年參加最晚的一場參觀活動
在二樓,記者遇到了觀眾龍龍和他的朋友,龍龍告訴記者,自己本來和朋友在一樓參加“新文化制作人”第三季的開幕,剛好看到有人從二樓扶梯下來,就上來看展。“這是我今年參加過的時間最晚的一場參觀活動,可能因為是周五,主辦方照顧到那些白天上班的朋友;而且又是一個夏天的晚上,大家在博物館待著是蠻舒服的。”
“下班之后能在博物館參觀是特別奇特而美妙的體驗,PSA的活動讓我們感受到夜游博物館的魅力。”觀眾艾麗森告訴記者,她在歐洲時發現一些城市會有夜游博物館的活動,晚上10點之后也會向游客繼續開放。
市民蔣小姐:第一次在上海這么晚的時候逛美術館
在一家美術館工作的市民蔣小姐就住在博物館附近:“第一次在上海這么晚的時候逛美術館,PSA是獨一家,很高興能在吃完晚飯的時間點看到這么高質量的展覽。而且開幕式結合了長達8個小時的表演,動靜結合,這樣的體驗非常獨特。”
晚上10點,記者在現場遇到了觀眾張小姐和她的朋友,談到一樓的“劇場”活動,張小姐表示:“有各種舞蹈,還有一些行為表演,包括一些展品也都是影像在展出,從它開始一直到結束,每一個時刻、每一個空間可能都有不同的故事在發生,感覺是很豐富的一次體驗。”
“今天晚上值得紀念,是上海歷史上最大的一只‘劇場’!”上海劇作家、劇場導演、社會編舞家張獻是這次“新文化制作人”項目第三季的特邀評委之一,他認為:“在這個劇場的概念當中,和我們平時看話劇、看舞蹈的這個劇場不一樣。實際上,它是由幾十個劇場合并起來,在這樣一個空間當中,通過8小時的演出,實現這樣的一個“劇場”節目。這樣的一種劇場在全國來說沒看到過。”
上海劇作家、劇場導演、社會編舞家張獻做分享
在張獻看來,“劇場”就是綜合性的演出:“像一個派對,像一個嘉年華,這樣的形式包括了各種表演因素,以前的戲劇、舞蹈類型,現在早已跨越了,現場有肢體表演,也有演唱,有人在畫畫,而表演形式的邊界也變得更為模糊了。”
“劇場”現場有肢體表演,也有演唱,表演形式的邊界也變得更為模糊了
如果不算開幕式的時間,“劇場”全程長達8個小時,如此長時間的活動,如何保證觀眾能夠全程參與呢?張獻認為:“對于有興趣的觀眾來說,就是階段性的進來。宋代就有勾欄瓦舍(專為演藝而設的固定場所),實際上就是像流水席一樣,我(“劇場”活動)一直在這里,你任何時候可以來,任何時候可以走,不一定要全程參與。而且表演者也不是全程表演,有的人是當中來的,演完又走了。”
“無羈之境:洛桑原生藝術收藏與他方視界”:展覽展期為7月12日-10月12日,展覽地點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樓。展覽首次在中國系統展現原生藝術的豐富樣貌,不僅帶來洛桑原生藝術收藏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百余件作品,也通過重要文獻深入回顧原生藝術的發展歷程。同時,展覽參照中國的文化語境,以動態的史學目光考察原生藝術在不同社會中的定義與流變。參觀需購票。
“新文化制作人”項目第三季“劇場”:展覽展期為7月12日-10月8日,展覽地點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樓展廳。展期內,近十場公共活動將以表演、工作坊、討論會等形式在展廳內有機開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