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樣形成的
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浩瀚星空中,《資本論》無疑是最為璀璨的一顆。而不破哲三所著的《〈資本論〉是怎樣形成的:追溯馬克思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則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深入探尋《資本論》誕生軌跡的獨特窗口。
不破哲三作為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杰出學者,以其深厚的學術積淀和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洞察,鑄就了這部極具思想分量的著作。他長期深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對馬克思的思想體系有著獨到而精準的把握,這使得他在解讀《資本論》形成脈絡時,能為讀者開啟別具一格的認知維度。
不破哲三
書中,不破哲三以時間為脈絡,詳細梳理了馬克思經濟學思想的演變歷程。從馬克思早期任職《萊茵報》時,因現實物質利益沖突觸發對政治經濟學的深層思索,到巴黎時期通過研讀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古典政治經濟學經典,在《巴黎筆記》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孕育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思想雛形,這一階段構成了馬克思后續理論深耕的邏輯起點。不破哲三以抽絲剝繭的縝密分析,解碼馬克思思想轉型的關鍵節點,使讀者得以清晰窺見其從哲學思辨向經濟領域縱深探索的理論演進路徑。
在馬克思理論體系的構建進程中,1857—1858年世界經濟危機成為關鍵轉折點。不破哲三研究指出,受危機驅動,馬克思加速推進政治經濟學研究,其創作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作為《資本論》的奠基之作,意義深遠。手稿中“資本一般”范疇的提出,以及對資本循環、周轉機制和剩余價值起源等核心理論的系統性闡發,標志著馬克思經濟思想實現質的突破。此后,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里,馬克思不僅深化既有理論,更明確《資本論》三卷架構,為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搭建起完備的理論框架。不破哲三對這些手稿的深入解讀,讓讀者得以領略馬克思理論形成過程中的嚴謹與創新。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不破哲三在書中敏銳捕捉到《資本論》經濟危機理論中的“未盡之域”。他指出,現行版本《資本論》雖明確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是經濟危機的根源,但在危機形成的論證邏輯、從“潛在可能”到“現實爆發”的轉化機制,以及社會再生產中“均衡”被打破的機制等層面,仍存在闡釋空間。依托對馬克思原始手稿的深度考掘,不破哲三展開系統性解讀。例如,馬克思早在《倫敦筆記》中便已觸及經濟危機的核心命題,而《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更是首次對危機的可能性條件進行了細致剖析。這些研究不僅填補了理論闡釋的缺環,更為學界深化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研究開辟了全新視角。
對于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而言,本書不僅提供了研究《資本論》的珍貴一手文獻,更以獨特視角打破傳統研究范式,引導讀者從馬克思思想演變的動態軌跡中,精準把握《資本論》的理論內核。而對于普通讀者,這部著作則如同一把精巧的鑰匙,以深入淺出、邏輯嚴密的筆觸,系統勾勒《資本論》從思想萌芽到理論成熟的完整圖景,幫助讀者穿透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復雜表象,洞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建構邏輯。無論是深耕學術的專業學者,還是懷揣求知熱忱的普通讀者,《〈資本論〉是怎樣形成的:追溯馬克思經濟學的發展歷程》都堪稱值得珍藏的佳作。跟隨不破哲三的理論指引,讀者將開啟一場深度探索《資本論》形成奧秘的思想之旅。
思想文化的擺渡者,在東西方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