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18日,到任福州市委書記不久的習近平同志前往永泰縣調研。調研中,他指出:“永泰的地理環境就是山區,是福州的后花園,你們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必須保護好環境,一條河也不能污染。山上的樹林、果樹要管理好。你們永泰的發展方向就是綠水青山。”
莒口村航拍圖 黃紹堅 林酈東 攝
放眼“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莒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從20世紀90年代成為永泰首個“萬元戶村”,后又經歷柑橘種不下去、外來客商經營景區不善的起起伏伏,今天的莒口是否還堅持著綠水青山的發展方向?
“山區有山區的特點,開發山區也能致富,莒口村就是證明。”一走進村口的“綠水青山·莒口見證”主題展覽館,一行醒目大字映入記者眼簾,昭示著莒口人牢記囑托的決心,也成為此次蹲點采訪的起點。
古渡問答
從村口去古渡的路上,采訪組遭遇一場急雨。一行人不無狼狽地疾跑向前,可就在避雨過程中,我們見到了一幕“云在溪上飄”的美景:從莒溪上游飄來的一大片降雨云從渡口飄過,很快就往下游的大樟溪迤邐而去。
雨后初霽的莒口古渡,浮云悠悠,山川莊嚴溫柔。
“開門山送青,出門水來迎。云在溪上飄,人在畫中行。”今年88歲的村民老江向我們吟誦了這首在莒口流傳的詩句。如詩中所言,坐落于群山環抱之中的莒口,家家戶戶開門滿目青山如黛,自西向東的大樟溪與自南向北的莒溪在這里蜿蜒匯合,偶有過云雨天氣,更讓溪中泛舟者如在畫中游。
莒溪
老江全名江俊成,做過莒口村的生產隊長,是當年村里的柑橘種植大戶。改革開放初期,祖祖輩輩種植水稻和甘薯的莒口人,靠販賣溪邊竹子的副業來補充種植主業,種柑橘的念頭便是村里人去長樂漳港做竹子生意時產生的。
“他們種得好,收入也高。”今年68歲的官大松當時是村里的團支書,說起往事歷歷在目。“把漳港的土帶回來一比較——只是普通的土,我們就放心試種了。”
柑橘試種成功,村里的古渡一下子繁忙熱鬧起來:疍民撐著擺渡船來回忙碌,運回山上收獲的柑橘,也載著柑橘順流而下販賣到福州。“我們種的是福州人最喜歡的雪柑和福橘。”老江告訴我們。柑橘摘回家后,村民精心包裝上紅色喜慶的保鮮袋,稍等一段時間就能在春節采購旺季賣出好價錢。1990年的永泰還是福州市唯一的省級貧困縣,但莒口卻靠種植柑橘成了縣里遠近聞名的“萬元戶村”。
但到了2000年前后,古渡的擺渡船又稀稀落落了下來。原來,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和病蟲害等問題,柑橘種植慢慢被淘汰了。村黨支部又陸續帶領大家引種過橄欖、枇杷、龍眼等,可最終都因為交通不便、難以管理、保鮮技術欠缺等原因不成氣候。
可耕田地稀少,種果樹增收又無法持續,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這成為莒口人思索的問題。從2002年開始,莒口村民把目光轉向溪谷,自發集資開發莒溪景區。2004年5月,外來客商競拍承包了景區40年的經營權。但在后來的十幾年里,景區陷入經營效益不佳和配套設施跟不上的困境,村民每年分到手上的錢也很少……
“莒口好村莊,有厝沒洋垱。秀才挑扁擔,粉袋當米缸。”洋垱,指的是大片土地,在莒口26平方公里的村域總面積中,田地只有278畝。官大松告訴記者,這首民謠唱出莒口自古以來平地少、讀書人多的境況。
明清時期起,這里就是出永泰、進福州的渡口,也是古代士子進京趕考的北上水路。自古以來,莒口文風昌盛,科舉考試代有人才出,以至又被稱為“舉口”;
古渡邊的“尺五樓”,留下了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林則徐拜訪好友莒口鄉賢江景陽時,二人登樓臨風、“去天五尺”的逸興遄飛;
莒溪在這里匯入大樟溪,繼而通江達海,一如莒口人走出去闖蕩四海的性格,莒口現有在外僑胞比村里常住人口還多,2023年成立了永泰第一個村級僑聯;
沿著渡口邊走邊聊,邊問邊答。蹲點越深入,我們越感到莒口很小,也很大。
莒口很小,“小”到你在比例尺1∶1000000的福州市地圖上甚至找不到它;只有在比例尺1∶77000的塘前鄉地圖上才能定位它。
莒口很大,“大”到我們從它的個性化村情里發現了很“大”的共性問題——山多、地少,留不住人;在人文資源方面,有著如耕讀傳家、僑村這樣的特色文化;在產業發展方面,空有綠水青山,村民找不到可持續的增收辦法。這其實是散布在八閩大地乃至廣袤中國土地上,許許多多小山村都面臨的發展困境。
古渡悠悠,千載歲月流過。今天的莒口是不是已經找到堅持綠水青山發展方向的新答案?帶著問題,我們從渡口出發,沿溪溯源前行。
溯源而上
在莒口,我們見證了兩次溯源問題的“逆襲”。
溯游1373米,爬升9米,這是一條魚的“逆襲”。
原來,為了維護水生生物平衡和生態鏈穩定,建在莒口村村口的攔河閘配套建設了一條全長1373米、上下游落差9米的仿自然過魚通道,從而保證魚類的正常洄游和產卵。
莒口攔河閘,正是被稱為“一閘三線”工程的平潭及閩江口水資源配置工程中的“一閘”。“一閘三線”工程是全國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省單體投資最大、長度最長的引調水項目。隨著“一閘三線”在2023年7月全線通水,困擾閩江口城市群、平潭綜合實驗區多年的供水短缺問題終于得到解決,水質優良的大樟溪水源讓580萬人受惠。
“我們從問題的根源來思考怎么降低攔河修閘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一條魚‘逆襲’的背后,是這項重大水利工程對莒口地方生態的保護。”福州水務水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莒口運行部副經理劉世雄說。
13場民情夜談,集資1030萬元,這是一個“空心村”的“逆襲”。
2020年到2021年,就在莒口攔河閘圍堰抬高填出的村口平地上,塘前鄉黨委前前后后組織了13場民情夜談。
彼時,回購莒溪風景區經營權由村里自己經營,已經成為村民的共識。2022年,經過鄉里出面談判,外來客商同意以650萬元的價格轉讓剩下21年的經營權。不過,這時的莒口村已經成為一個老人小孩留守的“空心村”,村級黨組織軟弱渙散。
收回莒溪風景區經營權,錢從哪里來?經營景區的人才又在哪?村口空地上橫幅一拉,幾張板凳一放,潺潺流淌的溪水與四周靜默的青山在夜色中見證了鄉黨委政府和村民一場接一場熱火朝天的民情夜談。
村里的事,還是要用村民熟悉的辦法來解決——打“村情牌”,首先動員8名在外創業青年回村。“我們稱之為‘8+N’人才引進模式。”塘前鄉黨委組織委員藍友全說。8個人的背后是8個家庭,還有他們各自的親朋好友,不僅如此,還帶動匯聚外來資本資源加入到景區的開發建設中。“所以這里‘+N’的發散效應非常明顯。”
隨著人才到位,錢的問題也逐步解決。第一輪融資,先由回村的8名青年出資100多萬元;第二輪融資,增加到近20名村民出資400多萬元;第三輪融資,全村18歲以上共271名村民全部出資累計1030萬元。
溯源問題的民情夜談,聚了人氣,聚了資源,更聚了民心。
2022年3月,莒口村成立由黨支部領辦的莒溪溪谷里農民專業合作社,以650萬元成功回購莒溪風景區經營權,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從2004年起就在景區門口負責售票的村民吳秀英也入了股,現在擁有“股東+售票員”的雙重身份。“我們這里的山水這么好!那肯定是有信心才會入股。成為股東后感覺更有盼頭,干勁更大了。”吳秀英笑容燦爛。
青山如是
在社交媒體上,有兩條關于莒口村的視頻點擊量火爆。
一條是一張老照片的解讀視頻。1870年,英國攝影師湯姆·約翰遜在莒口村的渡口拍下一張珍貴的影像,畫面中大樟溪上停滿了閩江上游順流而下運輸木材的木排,還有一艘懸掛有外國國旗的船舶,背后是青山、古榕和民居,透露出莒口數百年來的商貿文化隨著近代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開始呈現對外開放特征。
一條是中國臺灣知名藝人朱孝天的視頻日記。視頻中,這位因扮演《流星花園》里“西門”一角紅遍海峽兩岸的明星,專門來到莒溪風景區的“墜入荒野”野奢營地開展體驗之旅。莒口村的青山綠水、荒野間的露營野趣吸引網友紛紛點贊、加關注,熱度甚高。
有歷史文化,有青山綠水,曾經被閑置的山區村資源,在今天正一步步轉化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一路走來,何以青山換回了“金山”?我們的蹲點采訪隨著對“墜入荒野”野奢營地的了解而進一步深入。
盡管暑熱逼人,但位于莒溪溪畔的野奢營地涼風習習、綠樹成蔭,游客三三兩兩在嬉水玩鬧。自然景觀、帳篷屋舍、民風民情、地方文化,鄉村的原生態在這里成了高價值事物。“‘身體向下墜入,精神向上自由。’綠水青山是一種生活方式,現在的文旅也不同于早年的旅游,我們力求打造一個充滿鄉村野趣的露營基地。”營地負責人沈曹文告訴記者。
“墜入荒野”是莒口村成立合作社后招引的首家受權分塊運營景區的第三方企業。與此同時,塘前鄉鄉屬國企塘前投資公司和另一家專業旅游公司,現在也都是合作社招商的第三方企業。塘前投資公司還承擔了代表合作社管理運營整個景區的職能。
“鄉屬國企起到一個樞紐作用,這與永泰縣近年來拓展中心村黨委工作機制同頻,有利于統籌資源,促進鄉村振興提檔升級。”藍友全介紹。在大樟中心村黨委引領下,莒口村合作社對景區實現專業化運營,現在每年可由景區經營獲得固定收益300萬元,其中45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105萬元按入股比例分給271名村民。
觀一村,知一縣;“小”村莊,“大”省情。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以縣域為重點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統籌鄉鎮規劃建設,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的作用,有序推進鄉鎮片區聯建,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功能有效提升。
“我們始終牢記‘永泰的發展方向就是綠水青山’這一殷切囑托,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莒口就是最好的例子。”永泰縣委書記陳金友說。聚焦鄉村振興中人才振興、產業振興這兩個關鍵問題,永泰縣創新構建“中心村黨委”村級組織運行模式,促進優勢互補、發展相促、協同治理,帶動多個像莒口這樣的山區“空心”村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蹲點返程,我們的無人機飛越莒口攔河閘航拍莒口村全貌,透過鏡頭,這片“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風景是如此動人。
記者手記
“后衛”也能當“前鋒”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理念不同,“吃”法各異,收獲有別。
“你們永泰的發展方向就是綠水青山。”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時,曾把永泰等山區縣比喻成足球場上的后衛,希望他們保護生態要當好“后衛”。
30多年來,永泰干部群眾牢記“后衛”的定位,咬定青山不放松。如今,一條大樟溪,為福州都市圈下游580萬人送去源源不竭的優質水。大樟溪畔的莒口村,上下求索,敢闖敢試,再一次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村民當上了股東,分享綠色發展帶來的紅利,“旅游飯”越吃越香,生態路越走越實。
莒溪風光
說山區是“后衛”,是從發展全局來看。山區往往承擔著生態屏障、水源涵養等基礎性功能。相比摧城拔寨的前鋒,后衛看起來默默無聞,但穩固的后防實則是取勝的前提,來不得半點馬虎。
從現代足球的發展來看,“后衛”當“前鋒”早已屢見不鮮,甚至成為勝負手。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山區更多扮演“后衛”角色,但在綠色經濟、新興產業快速崛起的當下,山區獨特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地域文化反而成了優勢。而從“后衛”變身“前鋒”,需要有守正出新的闖勁、敢拼求贏的沖勁。
在兩天的蹲點采訪中,記者從永泰縣、莒口村看到的正是這樣一種精氣神——
咬定青山的戰略定力。一任接著一任干,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向污染型、高耗能產業堅決說不,守好護好母親河,讓大樟溪這條閩江下游最大支流碧水長流。
因地制宜的務實作風。以水為“媒”,發揮特色水資源比較優勢,通過“保障水、能源水、品牌水、文旅水”四個路徑做好水文章,做強水產業,實現從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
奮勇爭先的進取精神。從外出引苗廣種柑橘,到自發集資搞旅游,再到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一次次“敢于吃螃蟹”、一回回破解新難題,為發展農村經濟、帶動共同富裕闖出一條路子。
當前,全省上下正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推進實施“千村示范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必將涌現更多像莒口一樣主動作為、勇于創新的新農村圖景,不斷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
來源:福建日報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