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報》第3版頭條
近日
在福清市鏡洋鎮
一場困擾兩家企業多年的“心病”
得以化解
兩企業相關負責人一笑泯恩仇
多年來,一堵圍墻成為這兩家企業的矛盾焦點,生產經營被嚴重拖累,訴訟信訪不斷,行政爭議難以化解......這場僵持許久糾紛化解的轉機,源于福清市檢察院的介入。
從劍拔弩張到握手言和,檢察機關抽絲剝繭,打通了兩家企業經營“梗阻路”,也激活了共贏的營商“密碼”。
在福清市鏡洋鎮一鄉村,坐落著某竹業公司(以下簡稱“竹業公司”)以及某塑膠公司(以下簡稱“塑膠公司”),兩家企業僅一墻之隔。但多年來,因土地權屬爭議,兩家企業糾紛不止,甚至影響了生產經營。
據了解,塑膠公司于2001年和2005年先后兩次通過受讓方式獲得兩塊相鄰的土地,隨后,該公司又將2005年受讓的宗地及房產轉讓給竹業公司。2018年,竹業公司辦理更正并增加建筑物。
按理說,雙方轉讓手續辦好并無異議,但問題的癥結在于:因以上兩宗地塊相鄰確權部分產生交叉,交叉部分地塊權屬存在爭議,導致雙方各執一詞。
竹業公司稱,可能是行政機關產權登記的面積、紅線范圍存在錯誤,塑膠公司規劃侵占其地界,公司多次欲砌墻維權卻屢被拆除。而塑膠公司則堅稱,對方公司的圍墻已超過登記紅線。
多年來,兩家企業恩怨不斷。無奈之下,竹業公司提起復議及行政訴訟,同時向福清市檢察院申請監督。
收到監督申請后,承辦檢察官深入現場進行實地調查。在現場,檢察官發現,兩家企業相鄰地塊交叉,現場只留砌了一小部分的圍墻。
承辦檢察官向行政機關了解到,竹業公司現有不動產權證上的宗地圖,是公司在2018年辦理更正并在其地塊內增加4幢廠房后,按原宗地圖進行測繪后所得。
“然而,兩塊宗地的最初發證宗地圖均為早期手繪,面積、紅線范圍或會存在誤差,從而引發土地權屬爭議。”承辦檢察官深知,歷史遺留問題不能簡單“一刀切”。為此,承辦檢察官積極與雙方溝通,制定柔性化解方案,找到化解矛盾的最優解。
“絕不能讓一堵圍墻‘堵’住兩家企業生產經營!”承辦檢察官說,一方面,他們深入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厘清雙方矛盾癥結所在,尋求企業發展訴求共同點和利益平衡點;另一方面,聯動行政機關,推動土地權屬調查,嘗試用溝通協商、行政助力方式,破解僵局。
走訪中,承辦檢察官了解到,作為申請監督的竹業公司,因公司地勢低,臺風季易受水淹,從而導致財產損失嚴重,公司生產經營困難,對公司來說砌圍墻是防汛需求,也是生存剛需。塑膠公司則對檢察官坦言,其擔心爭議地塊被占,堅決反對超紅線砌墻。
面對雙方互不退讓,該如何破局?承辦檢察官多次與兩家公司相關負責人溝通協調,從企業長遠發展出發,分析僵持代價,協商的大門逐漸打開。
同時,檢察機關在當事人協商基礎上,向行政機關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其進一步調查爭議土地權屬。行政機關積極響應,聯動當地政府溝通協調,明確雙方土地界限,既尊重歷史宗地圖,又兼顧現實經營需求,從維護雙方企業合法權益角度,進一步組織雙方協商調解,確保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
日前,在檢察機關和行政機關的共同努力下,兩家企業逐漸找到共識,最終簽訂和解協議:“甲、乙雙方以甲方土地使用證上的紅線作為居中線進行圍墻搭建,該圍墻用來抵御自然洪水災害預防使用......”至此,雙方僵持多年的矛盾,終于畫上和解句號,實現共贏局面。
“我們將持續聚焦企業訴求,以更主動的作為、更精準的服務,為優化營商環境添磚加瓦,護航企業在法治軌道上健康發展。”福清市檢察院副檢察長王雪松說。
來源|《福建法治報》 福清市檢察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