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小提示
當前我省已進入汛期,各地強降雨、臺風、高溫等不良天氣頻發,旅游安全風險增大。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提醒廣大游客提升安全意識,平安健康出游。
請游客提前了解天氣和道路交通情況、旅游景區開放情況和門票預約措施,合理規劃旅游線路和時間。駕乘機動車出游時,全程系好安全帶。不前往沒有正式開發開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區域旅游。
圖源:遇見福州
閩山蒼蒼,閩水泱泱
在福建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上
千年的煙火氣里升騰著不滅的味覺記憶
它們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佳肴
更是凝結著先民智慧
承載著地域風情的文化瑰寶
圖源:福州日報
今天
讓我們循著時光的脈絡
走進舌尖上的非遺
感受那份深植于血脈的文化傳承
“佛跳墻”始創于福州聚春園,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圖源:遇見福州
一百多年來,聚春園的幾代名廚不斷地對“佛跳墻”進行改良,“佛跳墻”不僅進了北京,上了國宴,作為主菜招待過多位國家元首,還榮獲國家優質產品最高獎——“金鼎獎”。
2008年,“聚春園佛跳墻制作技藝”榮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顯示出了佛跳墻的尊貴,世界各地的嘉賓來到福州,都會慕名前來品嘗這道美食盛宴、文化大餐。
福州魚丸,作為中國傳統魚類加工的璀璨明珠,深植于福州的地域文化之中,其獨特風味不僅展現了當地飲食技藝的高超與細膩,更是福州深厚文化底蘊的直接體現。2007年,福州魚丸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遇見福州
20世紀初,魚丸美食在臺灣風靡一時,福州人劉必松在臺灣永和鎮的小吃店打工,他精心研習魚丸制作精髓,打出的魚丸,魚香滿溢卻無腥味,一時間名聲大噪。學成后,劉必松攜精湛技藝返回福州,開設永和魚丸店,將這份美味傳承至家鄉。
圖源:遇見福州
制作魚丸需要先把魚肉剁成潔白晶亮的魚茸,加甘薯粉(地瓜粉)后便開始“打魚丸”。魚丸,作為福州獨樹一幟的地方風味小吃,承載著深厚的飲食文化精髓,歷來被視為福州烹飪藝術中的瑰寶。
圖源:遇見福州
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帶的地方傳統名吃,屬于閩菜系。肉燕又稱扁肉燕,據史料記載,肉燕始于明代之浦城,盛于清代之福州。
圖源:福州同利肉燕
一碗地道的福州肉燕,湯底醇厚,燕皮爽滑,內餡鮮香。再搭配上福州特色的酸辣或骨湯底,豐富的口感瞬間在舌尖綻放。每一口咀嚼,都仿佛能品嘗到歷史的沉淀和歲月的韻味。
圖源:遇見福州
福州肉燕的燕皮不像餛飩的外皮呈一致的白色,燕皮略帶透明,烹飪之后略帶湯汁,有晶瑩剔透之感。肉燕燕皮由肉和番薯粉制成,在板子上經過千萬次的擊錘,融為一體,成為顏色粉嫩而又有一定韌度的肉泥,再制成燕皮,薄如紙張。
圖源:遇見福州
莆田鹵面是一道傳統美食,用于接待重要來賓,也是家家戶戶年節時必備的佳肴?,F在,鹵面已經成為莆仙人結婚喜宴上必備的一道菜品,也是在外打拼的莆仙人在莆田飯館就餐時必點的一道美食。
圖源: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
一碗地道的莆田鹵面,關鍵在于面筋、高湯、配料和火候。第一道工序是揉面筋。莆田鹵面的面條要使用不同的面粉,按比例加工,做出來的面條才更有韌性,下鍋后不易煳掉。
圖源: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
熬高湯也是重要的程序。挑選上好的豬骨,按照固定比例兌入清水,這樣才能熬出好的高湯。當然,配料也是極為講究的。高湯內加入瘦肉、香菇、蝦干、干貝、牡蠣、蟶和韭菜,正宗的莆田鹵面還會加上紅菇。
圖源: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
“年邊歲屆家家忙,巧女飛針繡新裝。郎伯東街沽美酒,娘妳灶間印紅團。”清代王懷的《竹枝詞》描繪了莆田地區新春佳節獨特的民俗——做紅團。
圖源:莆田發布
莆田紅團是莆田傳統風味小吃,由糯米粉和紅菜頭汁或紅蘿卜汁等食材制成。紅色面皮以糯米、綠豆、香菇瘦肉、海鮮等食材做成,或甜或咸。紅皮裹餡,揉搓成球,放入紅團粿印模具中,壓印成形,墊上蕉葉,上鍋炊蒸。出鍋時,紅彤彤,熱騰騰,香撲四溢,軟糯可口。
圖源:今日城廂
莆田紅團是莆田吉祥喜慶好物,逢年過節、各種喜事必不可少,體現莆田特有的民俗文化。紅團的粿印花樣繁多,大部分粿印都刻著福、祿、壽、喜等字樣,也有一些刻著雙孩兒、慶豐收等圖案,表達了人們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圖源:莆田發布
對于福鼎人來說,福鼎肉片是一種鐫刻在骨子里的味道。在外的福鼎人,回鄉第一件事就是吃一碗酸酸辣辣的福鼎肉片,以滿足舌尖上自己久違的味道。
圖源:張晉
在福鼎的大街小巷,肉片小店隨處可見,家家生意興隆,可見福鼎肉片的魅力無限。正宗福鼎肉片的標配湯底,一定是福鼎黃椒加本地米醋。出鍋后再撒上靈魂伴侶香菜,熱騰酸辣的福鼎肉片喚醒一整天的活力。
圖源:幸福福鼎
福鼎肉片廣受市場歡迎,生產已經產業化。根據福鼎市餐飲烹飪與服務行業協會統計,福鼎肉片在本土創造的產值已達10億元。僅福鼎周邊省市就有3000多家店,有的還揚帆出海開到了國外。
圖源:幸福福鼎
一粒米、一片葉,一段非同尋常的交融。九浸九蒸九曝,講究的制作工藝,讓畬族烏飯的清香,歷經1300多年,依然濃郁襲人。2011年12月,閩東畬族烏飯制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源:幸福福鼎
畬族烏飯起源可追溯到唐朝,相傳畬族的兩位先祖因反抗當朝政權壓迫,在斷糧絕草之際,偶得烏稔樹所結之果實而得以果腹,進而制出了“烏飯”。從此,每年農歷“三月三”,畬民都會做烏飯過節,相沿成俗已有1300多年,是畬族三寶之一。
圖源:幸福福鼎
畬族烏飯是用畬山特有植物烏稔樹葉搗爛,擠汁或熬湯,將香糯米泡在湯汁里,數小時后撈起,放到木甄里蒸熟而成。從山野鄉村的尋常小吃到景區酒店的餐桌特色佳肴,從家庭小作坊發展到企業化經營,從地方美食到名揚四海……時至今日,這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吃重煥生機,續寫著新的傳奇。
圖源:大夢蕉城
古田炒面是古田著名的具有主食特性的地方小吃。勤勞聰慧的古田人為了便于在鬧市、景區擺攤叫賣古田炒面,將其分成小碗裝在食盒中,因此古田炒面亦得名“盒面”。2022年2月,古田炒面技藝入選第七批寧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圖源:文旅寧德
古田炒面是在面粉中加入手工古法提取的食用堿,制成面條,經特殊烹飪方法制成的面食。其成品熟透綿軟而不粘鼎壁,吃的時候香噴可口越嚼越有味,可謂色香味俱全。
圖源:寧德廣播電視臺
古田炒面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古田炒面就聞名于世。其制作過程是先將打好的面條以沸水煮熟漂水,然后倒入猛火燒燙的大油鍋內,并逐次拌入肉絲、香菇、大蒜和蟶醬等佐料,即時不斷急炒,直到炒到入味、糯軟了才裝盤。古田炒面其成品熟透綿軟而不粘鼎壁,吃起來香噴可口,越嚼越有味。
一箸一味,皆是時光的饋贈
一飲一啄,都是文化的回響
福建的非遺美食
是歷史長河中沉淀的珍珠
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訴說著山海交融的故事
福建省旅游發展集團
fjlygroup
暢游八閩平臺
cybmflxx
廈門文旅
漳州文旅
綠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轉載請標注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