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中國的稀土,美國果然動起了歪腦筋。
中國的稀土明明管制還在,美國卻從第三國購入大量原產于中國的稀土。
出口管制受到挑戰,中方迅速“出手”,鎖定兩個“中轉站”。
明明早就禁止向美國出口銻了,為什么美國還能涌入這么多,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我們先看一下相關政策。
2023 年 7 月 3 日,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公告,決定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2024 年 12 月 3 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加強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管制。
根據商務部公告 2024 年第 46 號,禁止兩用物項對美國軍事用戶或軍事用途出口,原則上不予許可鎵、鍺、銻、超硬材料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對石墨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實施更嚴格的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審查。
公告同時警告,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組織和個人,違反上述規定,將原產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相關兩用物項轉移或提供給美國的組織和個人,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哪成想,美國媒體一邊批評“中國限制全球自由貿易”,一邊在悄悄行動。
到了2025年,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銻生產國和出口國,一直都在供應鏈中占據主導地位。
美國對銻的需求量一直都很大,在被禁止購買后,就想盡辦法從其他渠道獲得。而泰國和墨西哥就充當了“幫兇”。
據路透社2025年7月報道,美國從2023年12月到2024年4月,短短五個月,美國從泰國和墨西哥進口了3834噸氧化銻。
這個數字,超過美國過去三年銻進口量的總和。
而根據中國海關數據,泰國與墨西哥在2023年甚至未進入中國銻出口的前十名。
可到了2024年,這兩國卻突然成為主要出口對象。
在業內專家看來,這背后,是一套“轉運—改標—再出口”的路徑安排。
首先,中國企業按照正常流程,將銻出口到泰國或墨西哥。
這一步合法,符合中國海關規則。
接著,兩國的當地企業對這些材料進行簡單的粗加工,或直接更改申報用途與品名,重新貼牌。
原產于中國的銻,搖身一變就成為在泰國和墨西哥生產的“藝術品”或是其他商品,然后美國公司再前來收購。
從表面上看,美國并未直接從中國進口敏感礦物。
但從路徑和數據推斷,銻的實際來源還是中國。
2024年底,美國礦產企業Gallant Metals首席執行官利維·帕克向路透社表示,公司每月能從中國獲得約200公斤鎵。
這些鎵,并不是通過正規渠道進入美國。
帕克描述:材料先由采購方在中國收集,再經過第三國“重新貼標”,比如改為“鐵合金”、“鋅粒”或藝術用品等,最后運抵美國。
這類貨運包裹體積小,申報簡單,不易被審查系統識別。
雖然這個價格遠高于市場價,但部分美國企業認為,“貴一點也值”。
因為鎵和鍺在雷達、光電、半導體等軍事系統中不可替代。
為美國進行轉運的第三方國家也能夠在中間賺差價,甚至是暴利,所以還是會有人愿意“鋌而走險”的。
美國如果保持這種運輸方式,部分礦產的運輸是可以達到中國實施出口管制的之前的水平。
但是能一直這么維持么?
軍工企業可以這么大手筆地花錢,別的企業可以嗎?
再說了,這種情況算是“走私”,一旦被查實中國必將采取措施。
所以很顯然,這么做風險又大又費錢,美國也堅持不了多久。
2023年底,美國國防部曾發布一項“稀土預警”。
稱鎵庫存緊張,建議回收廢舊設備提煉補給。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也曾表示美國擁有鍺的儲備,但沒有鎵的儲備。
但是到了2025年,美國五角大樓仍然有部分F-35戰機在生產。
問題是,這些設備都需要鎵和鍺支持。
從公開信息來看,美國并未建立鎵和鍺的穩定自供能力。
我們也知道,目前只有中國的鎵產量能供得上美國,如果不是第三國進口或者自產自銷,那他們的稀土哪來的?
答案不言而喻。
數據顯示,自2023年下半年起,泰國和墨西哥對美國出口的氧化銻量激增。
尤其是墨西哥,在銻冶煉方面幾乎沒有成熟工業鏈。
行業研究機構RFC Ambrian披露,泰國和墨西哥各只有一家銻冶煉廠,且墨西哥的冶煉廠是在 2024 年 4 月才重新開工,兩國的產能根本撐不起這突如其來的大量出口。
但不到兩個月,就向美國出口了數千噸銻材料。
很明顯,墨西哥和泰國就是“幫兇”。
如果被認定為協助美國規避中國管制,泰、墨面臨的將不僅是貿易壁壘,還有中國可能的外交警告或經濟制裁。
這個時候中國該怎么做呢?
7月10日,中國商務部已經對此做出回應,對于關鍵礦產,軍民兩用物采取管制措施,堅決防止非法外流,已部署開展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專項行動。
想必未來對相關物資出口管制會更嚴格,防止第三方國家鉆空子,泰國和墨西哥可能要有麻煩了。
但是管制也不可能永遠有效。中國也不太可能永遠控制這些關鍵礦產,限制別國出口轉運。這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審查,管得再嚴,也會有人愿意冒風險去賺錢,總之,查起來會很困難。
不過稀土并不是中美戰略博弈的唯一前線。
2025年上半年,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濃縮鈾總額僅為1.185億美元,約為上一年同期的37%。
美國的核電依賴濃縮鈾,過去有近一半來自中俄。
2024年5月,美國禁止進口俄羅斯濃縮鈾。
如今中國供應驟減,在美國尚未恢復核能原料生產前,這種現象無異于在美國核能產業的心窩子上插一刀。
面對中國稀土管控,美國、澳大利亞、印度等國啟動礦產勘探與投資計劃。
目標是試圖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但一份2025年發布的美國CSIS報告指出,要建立一條完整可替代中國的稀土產業鏈,至少還需要10—20年。
這只是“供應鏈”。
要達到中國目前的精煉效率與產業整合能力,還需額外時間與資金。
據估算,建成類似產業鏈至少投入上萬億美元。
而稀土分離提純的核心專家,大部分仍在中國。
也就是說,西方就算能做也是“又慢又貴”。
有人說,中國靠資源卡住別人。
但真實情況是,中國不僅資源豐富,更掌握了完整的技術路線。
稀土分離、冶煉、應用端產品,如磁體、電機、永磁材料等,均實現自主研發與生產。
這才是關鍵。
即使美國拿到原礦,也難以完成精煉環節。
中國從2023年起,逐步將原料管控升級為全流程監管。
不僅關注出口目的地,還建立起“數字化追蹤系統”。
每一筆出口都必須注明買方、用途、流向,中間環節記錄留檔。
這一整套系統,讓灰色轉口越來越難操作。
中美在關鍵礦產領域的較量仍在繼續。
中國能打出稀土這張王牌,靠的不只是產量,而是領先全球的精煉技術。比如美國就算能開采到大量稀土原料,也沒法精煉。
這種技術壟斷才是中國在關鍵礦產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我們目前還是掌握產業供應鏈的話語權。
就短期而言,就是要嚴查轉運偷運,就長期而言,我國的稀土產業要在技術方面更進一步的發展,不管未來面對什么情況,我國都能從容應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