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和馬斯克這一對兄弟,在經歷爭吵復合和再次爭吵之后,終究還是分道揚鑣了。
馬斯克反對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特朗普依然要推行,于是馬斯克也展開了報復。
馬斯克決定成立“美國黨”,他這個決定引來一大片美國人支持。
看馬斯克來真的,特朗普的情商終于變高了,連忙發文安撫。
特朗普的新黨到底發展怎么樣?特朗普又說了些什么?
特朗普是怎么回應的
馬斯克成立新黨的想法,其實早就有苗頭了。
在 2024 年美國大選的時候,他可是特朗普的堅定支持者,為了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馬斯克那真金白銀地砸了近 3 億美元。
在他的助力下,不少年輕選民轉而支持特朗普和共和黨,這對特朗普成功當選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那時候,馬斯克和特朗普看起來就像親密無間的戰友,關系好得不得了。
特朗普當選總統后,也投桃報李,讓馬斯克加入了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負責監督官僚腐敗和削減國家債務。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之間的矛盾逐漸浮出水面,而且越來越公開化。
矛盾的導火索之一,就是特朗普力推的 “大而美” 稅收和支出法案。
這個法案一提出,馬斯克就坐不住了,他站出來猛烈抨擊,認為這個法案會大幅增加財政赤字,這和當初設立 “政府效率部” 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從馬斯克的角度來看,他一直致力于推動一些高效、可持續的項目,像特斯拉的發展理念就是環保和高效利用能源,而 “大而美” 法案這種增加財政負擔的做法,他肯定是不贊同的。
而且,這個法案還提議取消電動汽車消費者的稅收抵免,這可直接影響到了特斯拉的銷售,馬斯克作為特斯拉的首席執行官,自然是不會坐視不管。
特朗普這邊呢,覺得馬斯克的不滿就是因為法案影響了他的商業利益,認為馬斯克過于關注自己企業的得失,而沒有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考慮問題。
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矛盾越來越深,最后鬧到在社交媒體上公開 “互撕” 的地步。
特朗普說馬斯克 “瘋了”,馬斯克則回懟特朗普 “忘恩負義”,曾經的親密戰友瞬間變成了 “敵人”。
兩人矛盾不斷升級,馬斯克暗示自己手里有特朗普的“黑料”,特朗普暗示要把馬斯克送回南非,眼看情況不利,馬斯克決定另起爐灶,成立自己的政黨。
他在 7 月 4 日發起了一個網絡意見調查,問網民是否應該成立 “美國黨”,把美國民眾從民主黨、共和黨輪流上臺的兩黨體制中 “解放出來”。
這一調查讓無數人表示期待,有 124.9 萬多網民參與投票,其中支持者占 65.4%,反對者為 34.6%。這么高的支持率,讓馬斯克信心大增,第二天就正式宣布了 “美國黨” 的成立。
看到馬斯克的這一系列操作,特朗普也坐不住了,趕緊出來回應。
當地時間 7 月 6 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看到馬斯克在過去五周完全 “脫軌失控”,陷入了 “如火車事故般” 災難性的局面,“令人難過”。
他還提到了提名 NASA 局長人選的事情,原來,馬斯克支持自己的密友賈里德?艾薩克曼出任 NASA 新任局長,而 NASA 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大客戶,特朗普認為如果局長由馬斯克的密友擔任,這 “極為不妥”,所以在 5 月 31 日撤回了對艾薩克曼的提名。
特朗普覺得馬斯克成立新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件事以及 “大而美” 法案影響了他的商業利益,所以才做出這樣沖動的決定。
不過,和以往直接不留情的風格不同,這次特朗普的回應稍微委婉了一些,沒有像之前那樣言辭激烈地攻擊馬斯克。
他在解釋兩人分歧原因的同時,還表示要 “以美國民眾為重”。
這種相對溫和的回應,讓很多人覺得特朗普這次情商上線了。
特朗普的情商怎么又恢復了呢?
那可能是特朗普的不得已,要知道,馬斯克在民眾中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如果特朗普繼續和馬斯克針鋒相對,只會讓更多對現狀不滿的民眾倒向馬斯克那邊。
特朗普這么做,至少在表面上顯得比較大度,試圖挽回一些在這件事情上可能流失的民心。
馬斯克新黨發展的怎么樣?
再回過頭來看看 “美國黨”,雖然馬斯克宣布成立了這個政黨,但是要想真正在政治舞臺上站穩腳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從法律和程序上來說,在美國成立一個有資格參與選舉的政黨,資質確認需要經過非常復雜的認證程序。
每個州對政黨注冊的要求都不一樣,有些州需要征集大量的有效簽名,比如加州就需要征集 110 萬有效簽名;有些州則要求政黨在上次州選舉中獲得一定比例的選票,像阿肯色州就要求獲得至少 3% 的選票。
而且,“贏者通吃” 的選舉人團制度對新成立的政黨也非常不利,在這種制度下,新政黨很難通過贏得部分選民票,進而在議會中分得議席并逐步壯大。
之后是資金方面的問題,雖然馬斯克個人很有錢,但是美國法律禁止個人直接資助政黨,他需要通過 “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 來間接支持 “美國黨”。
而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籌款方面都有著成熟的體系和龐大的金主支持,這兩大傳統政黨的籌款能力可不是吃素的。
特朗普的盟友、風險投資家詹姆斯?菲什巴克已經宣布成立一個 “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專門用來抗衡馬斯克的政治影響力。
馬斯克再有錢,一個人也比不上一群的力量,所以,在資金競爭上,“美國黨” 并不占優勢。
再者,馬斯克本人的形象和立場也存在一些問題。
他旗下的企業獲得了大量聯邦政府合同,這可能會讓民眾覺得他成立新黨并不是單純為了民眾利益,而是為了維護自己企業的利益。
而且,從本質上來說,馬斯克是個商人,商人逐利,他能否真正代表美國大多數人的立場,還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現在的美國民眾雖然對現有的兩黨政治格局有很多不滿,但是要讓他們真正拋棄傳統的兩大黨,轉而支持一個新成立的政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畢竟兩大黨長期執政,在政策制定、社會資源分配等方面都有著深厚的根基,民眾對它們既有不滿,也有一定的慣性依賴。
馬斯克要想改變這種局面,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讓民眾真正相信他的 “美國黨” 能夠帶來改變。
從歷史上看,美國也不是沒有出現過第三黨試圖挑戰兩大黨格局的情況。
1968 年,“美國獨立黨” 提名候選人喬治?華萊士,當時有 5 個南方州支持他,這已經算是第三黨在總統選舉中取得的比較好的成績了,但最終也沒有改變大局。
佩羅也是一位億萬富豪,1995 年,他創建 “改革黨”,1996 年再戰總統選舉,拿到了 18% 的選票,僅次于兩大黨候選人,可同樣沒能分得一張選舉人票。
這些例子都說明,在美國的政治環境下,新政黨要想突破兩黨壟斷的格局,難度極大。
不過,馬斯克也有自己的優勢。
他在社交媒體上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通過社交媒體,他可以直接和民眾溝通,宣傳自己的政治理念和 “美國黨” 的主張,這是很多傳統政客不具備的優勢。
你們覺得,馬斯克能成功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