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突然提起愛潑斯坦,攪拌特朗普,把美國政壇的火藥桶點燃了。
刪帖、重發、公開施壓,到底誰在害怕?文件藏了什么?
對特朗普的公開施壓
馬斯克知沒有直接開撕,卻一句話丟出了美國政治最敏感的名字——杰弗里·愛潑斯坦。
馬斯克在社交平臺X發了一條爆料帖,指名道姓:“@realDonaldTrump 出現在愛潑斯坦檔案中。”
后面加了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祝福:“祝你今天愉快,DJT!”
可明眼人都知道,這不是打招呼,這是扔手雷。
帖文很快被刪除。截圖卻滿天飛,話題一夜之間沖上平臺熱榜第一。
這個時機,選得不一般。
馬斯克剛和特朗普公開翻臉,新黨“美國黨”宣布成立不到一周。他沒有做傳統競選動員,選擇直接在輿論場“精準投彈”。
小編覺得,這一波操作不只是爆料,更像是試探。先扔一顆信號彈,看白宮反應,看媒體反應,看特朗普自己什么態度。
到了7月,馬斯克沒停。他再次在社交平臺上敲錘:“如果特朗普連愛潑斯坦的文件都不肯公布,怎么讓人信任他的政府?”
這一次,他不刪帖,語氣也更強。
評論區一片騷動,有人問:“這會是美國黨的優先事項嗎?”馬斯克只回復了一個表情:“”。
這符號代表什么?答案很明確。“曝光愛潑斯坦檔案”,將是新黨議程里的一塊牌。
要知道,這檔案牽扯的人,不是幾個模糊影子,而是幾十位政客、商人、明星、學者。
他在2019年被捕,關押期間死亡,官方說法是自殺。
可這自殺結論,從一開始就有人懷疑。
尸檢報告顯示頸部多處骨折,監控失效,獄警“忘了巡視”……這些細節,怎么看都像是在故意掩蓋。
輿論當年就瘋了,FBI調查、司法部聲明、媒體深挖,全都卡在一處——客戶名單始終沒公開。
有文件,有證詞,有航班記錄,卻沒人給出完整人員清單。
這恰恰是馬斯克現在想撕開的口子。
他選了一個極端敏感的點,不談政策,不談債務,而是直接扣住特朗普,最不愿碰的“私人風險”。
說到底,這是輿論戰,更是心理戰。
馬斯克不是在單挑愛潑斯坦案,而是在用這案子給特朗普貼一個標簽:你不敢公開,因為你也在里面。
有沒有證據?沒有。有沒有政治效果?拉滿。
特朗普競選承諾與上任后的回避態度
事情往回翻一翻,更有意思。
2024年大選期間,特朗普曾信誓旦旦地說,要公開愛潑斯坦的客戶名單。
他說:“民主黨那些高層、富人、演藝圈的人,全都在名單上,我當選后一定讓大家看到真相。”
這話說得很重,當時引爆了不少保守派支持者的情緒。
媒體挖出了舊采訪,說名單中可能包括一些和副總統哈里斯關系密切的金主。
一張老照片顯示她和愛潑斯坦的基金會有捐贈往來,也成為攻擊點。
所以,公布名單本來應該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的一個“政治兌現動作”。
結果上任之后風向一轉。
司法部倒是動作了,拿出了一部分愛潑斯坦調查文件。可是關鍵內容全被厚厚的黑條遮住。姓名、機構、通信記錄、資金流向——全涂掉了。
美國媒體說得直接:“這是公布了一份空白文件。”
就在司法部剛發文件的那一周,馬斯克在社交平臺發了一條意味深長的帖子:“政府說他們給我們真相,其實只給了墨水。”
特朗普自己呢?從未再提愛潑斯坦案一次。
在公開場合避開記者提問,在發布會上不回應評論,甚至在一場白宮會議上,當有記者提及愛潑斯坦文件時,他打斷司法部長帕姆·邦迪說:“你真的要回答嗎?”
這一幕被錄了下來,在網上瘋傳,評論區全是截圖、GIF、剪輯視頻。“他在怕什么?”成了當周最大熱詞。
這種回避,比否認還更令人起疑。
尤其在愛潑斯坦案已經死結多年,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放大解讀。
特朗普的支持者給出的理由是,“司法程序未完結”、“名單未核實”、“防止影響正在進行的調查”。
可問題是——你自己當初承諾公開全部,現在突然靜音。那馬斯克這個時候下場撕你,還真挑得夠準。
還有一個重要節點:7月初,美國司法部和FBI聯合對外公布了結論,說沒有找到愛潑斯坦勒索名人或保留黑名單的直接證據,也沒有證據表明他被謀殺,依舊維持自殺結論。
這下火上澆油。支持特朗普的人說:“官方都認定了,沒黑名單。”
反對的人卻說:“如果沒有名單,你怕什么?讓大家看看文件就行了。”
這就是馬斯克想要的局面——模糊、分裂、互相質疑。而他站在旁邊,不需要給出真憑實據,只要持續發聲,就能制造政治壓力。
所以他刪帖、再發帖、表態、再確認,把節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這不是新聞事件,是一場信息戰。
馬斯克創建“美國黨”的政治動機與策略
馬斯克在愛潑斯坦話題上頻繁發聲,看上去像在打輿論牌,實際上是一步步圍繞他剛剛成立的新黨——“美國黨”,鋪設議程。
很多人以為馬斯克是被情緒驅動的,不滿特朗普,所以搞事。
小尋不這么看,這更像是一場高密度的政治操作,事情的源頭,是一場賬面上的政策博弈。
特朗普上臺后,推動了一項叫“大而美”的法案。
表面上是減稅、刺激經濟,實質是把2017年那套企業和中產減稅政策長期化。
核心條款包括:把企業所得稅率永久鎖定在21%,讓小費、加班收入免稅,提高富人遺產減稅門檻。
這一套下來,美國未來十年預計要新增2.5萬億美元財政赤字。
馬斯克看完直接炸了,在社交平臺開火:“這是瘋狂的法案,會摧毀我們國家的未來。”
他不反對減稅,他反的是:這套機制只照顧富人,政府卻繼續大撒幣補貼傳統產業,卻不給AI和新能源開口子。
你仔細想想,確實有道理。馬斯克的產業布局主要靠未來科技:太空、機器人、電動車、AI、腦機接口,全都吃政策窗口。
可“大而美”這套,壓根不給這些領域任何激勵。
所以馬斯克不光在罵,他開始找出手方式。“愛潑斯坦”就是他選中的第一張牌。
攻擊特朗普的最私密軟肋,讓他在“道德高地”上失血。
隨后,他拋出了另一張重牌:7月5日,馬斯克宣布正式創建“美國黨”,宣稱“還給美國人自由”。
口號聽著熟悉,像極了特朗普當年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細看政治主張,就完全不是一個套路了:
· 大幅削減聯邦債務
· 用AI、機器人重構軍隊系統
· 廢除大部分能源監管
· 支持高科技生育方案和家庭激勵計劃
· 優先推進政府信息透明、政商公開檔案
小尋一句話總結:這是一個科技版“自由至上主義政黨”。
不是靠傳統投票機器起家,而是靠社交傳播、輿論沖擊和馬斯克本人的個人品牌,把那批不認同兩黨、又不愿被極端派代表的中間人群聚攏起來。
官方的說法更直接,馬斯克在發文中稱:“‘美國黨’將代表80%的中間選民利益,優先進攻2026年國會中期選舉。”
目標清晰:在參議院拿下2-3席,在眾議院攻下8-10席,拿下“關鍵少數”。不是求大贏,而是要卡位。
而“愛潑斯坦案”,正是最能拉開“正義”敘事的突破口。
你可能會問,這種爆料對選民有用嗎?小尋認為非常有用。
因為美國選民對政商勾結、富豪特權早已疲憊,如果馬斯克能用文件、圖像、爆料持續制造沖擊,哪怕只影響10%的搖擺票區,就足以改變中期選舉戰局。
所以他敢賭這一步。特朗普若反擊,等于承認自己怕;若不回應,等于默認問題存在。
局面已經變了,特朗普現在面對的,不只是民主黨,而是一個過去曾給他砸錢、如今回過頭帶著選民、算法、輿論平臺反咬一口的“前盟友”。
政治影響與事實核查
馬斯克和特朗普的關系,已經徹底翻篇,曾經最大金主,如今變成最大對手。
2024年,馬斯克為特朗普競選注資近3億美元,并擔任“政府效率部”(DOGE)負責人。
如今,馬斯克不僅退場,還帶走了一部分特朗普粉絲。
有人說這是政治分歧,也有人說是價值觀沖突,小尋覺得,兩者都有。
馬斯克是全球化技術資本的代表,業務靠自由流通、國際供應鏈、科技投資。他天然排斥“美國優先”帶來的閉環經濟體系。
而特朗普要的是鐵銹帶支持、煤炭工人復工和大選勝率。
兩個邏輯沖突越來越大,最后必然分裂。
回到焦點:“愛潑斯坦案”的指控,是否站得住腳?
目前看,馬斯克沒有公布任何實證文件,沒有新證詞、沒有名單截圖、沒有司法泄密,只靠社交平臺語氣和隱喻引導。
而特朗普和愛潑斯坦確實關系不淺。
2002年,特朗普在采訪中夸過愛潑斯坦:“他是個很棒的人,喜歡美女,尤其是年輕女孩。”
2016年,曾有女子起訴特朗普性侵,稱地點在愛潑斯坦舉辦的派對上。
案件最終撤銷,律師聲明內容被清除,司法部認定缺乏起訴依據。
更進一步,2025年7月司法部,和FBI聯合發布調查報告,表示未發現愛潑斯坦,持有勒索知名人士的證據,也未留有“客戶名單”原件,死因仍定性為自殺。
所以,馬斯克的爆料,現階段更像是政治話術。
特朗普陣營若選擇提起誹謗訴訟,馬斯克也早就設好了退路:我只是質疑,不是指控。這種模糊區間,既能制造新聞,又能躲避法律雷區。
那最終影響會怎樣?
其一,特朗普如果不能澄清,被懷疑的標簽會長期貼在身上。
其二,共和黨內部會出現戰略分裂,尤其是議席緊張州將面臨票源分散風險。
其三,美國政治進一步極化。技術精英不再只是旁觀者,而開始動用社交工具和資金結構,沖擊傳統權力分布。
這背后還有更大的圖景:當科技資本與建制政府不再合作,當算法能定義選票流向,美國政壇的劇本,或許已經改寫了一行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