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作者再次來到莫斯科,前往著名的全俄展覽中心(ВДНХ)工業廣場,這一次我們將參觀**“原子”展館**,該展館專門展示蘇聯首批核彈的研制歷程,并于2023年建成,位于已拆除的第19號展館舊址上,成為蘇聯解體后ВДНХ首個新建展館。
我們提前為部分照片的畫質表示歉意,因為當天我們只帶了手機,而展館內禁止使用閃光燈和三腳架拍照。本應帶上單反相機的,但這次就只能將就了。
最初,在現在“原子”展館所在的位置,曾建有專門介紹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與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展館。
但早在20世紀60年代,這些展館就被拆除,其位置上建起了第19號展館——“農業機械化與電氣化”展館,后來又被改為**“主要演示測試計算中心”**。
蘇聯解體后,該建筑被用于設立俄羅斯緊急情況部(МЧС)的信息與展覽中心“救援軍火庫”(Арсенал спасения)。
2015年,決定將這座老展館拆除,建造一個全新的、專門展示原子能主題的展館。隨后,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羅斯原子”(Росатом)主辦了一場建筑方案設計競賽。評審團成員包括莫斯科首席建筑師謝爾蓋·庫茲涅佐夫(С. Кузнецов)、ВДНХ總經理葉蓮娜·普羅尼切娃(Е. Проничева)、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安德烈·別洛夫(А. Белов)等多位來自不同行業的知名專家。
本次競賽共收到118份來自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家建筑事務所的參賽作品,其中僅有6個方案入圍決賽。
最終,評審團一致選定了莫斯科本地設計事務所 UNK Project 的方案,其設計不僅入圍了2016年世界建筑節(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決賽,也榮獲了2023年莫斯科建筑獎項。
2016年,舊展館被拆除,2017年在原址開始興建新館,并于2023年11月2日正式開幕,作為ВДНХ“俄羅斯”展覽論壇的前奏之一,莫斯科市長謝爾蓋·索比亞寧(С. Собянин)親自出席了開幕儀式。
新展館總面積約為 25,000 平方米,可容納約 4,500 名參觀者,日最大接待能力達 18,000 人次。展館共有 4個地上層和3個地下層,向地下延伸約 20米深,是目前ВДНХ最深的展館。其設計壽命達 100年,堪稱為未來一個世紀打造的“原子時代”紀念地標。
這一次,我們決定不再把重點放在展館建筑本身。
畢竟,我們真正感興趣的并不是它,
而是展出的核彈及其研制歷史的展覽內容本身。
通過這些展品,人們可以了解到蘇聯核計劃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科學發現與基礎研究開始,到核武器的制造、試驗,以及蘇聯隨后不斷擴大的核武庫。
蘇聯在原子能領域的研究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展開,起步于列寧格勒物理技術研究所。到偉大衛國戰爭爆發前夕,科學家們已經初步認識到鈾作為一種極具破壞力的武器材料所蘊含的潛力。然而,戰爭的爆發使這些研究嚴重受阻。
盡管如此,到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激戰正酣之時,研究工作重新啟動,并以更大的力度繼續推進。
用于蘇聯原子彈計劃所需的第一批足量鈾,是在二戰結束后的 1946–1947年間在東德開采的,隨后被運往蘇聯。
展館中還展示了一個攝影實驗室的模型,介紹了“原子間諜”在冷戰初期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些情報人員不僅收集了美國在核彈研發方面的機密信息,也掌握了其他國家在該領域的研究動態。早在1940年代初期,蘇聯情報機構就向斯大林報告了英國在核武器開發方面的進展,甚至早于英國與美國的聯合計劃(即曼哈頓工程)的啟動。這一情報成為蘇聯重啟核研究的重要推動力。
得益于情報工作的努力,蘇聯大大縮短了與西方國家在核技術上的差距,并迅速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
在眾多為蘇聯提供核情報的渠道中,最關鍵但并非唯一的線人,是德國物理學家克勞斯·福克斯(Klaus Fuchs)。他當時在英國參與核武研究,并出于意識形態信仰,長期無償地將大量研究資料傳遞給蘇聯情報部門。他堅信,為了維持全球力量平衡,蘇聯也必須擁有核武器。
展覽中還陳列了列寧格勒鐳研究所實驗室的模型。該研究所早在1922年就由著名科學家弗拉基米爾·維爾納茨基院士倡議創立,是蘇聯早期原子能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展覽中還展示了第817號聯合企業“瑪雅克”(Маяк)的模型,該工廠是蘇聯用于生產武器級钚的核心基地。
同一展區還陳列了首枚核彈RDS-1的測試用原型,該模型不含钚填充物,僅用于初步結構與操作演示。
但我們此行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親眼看到它 —— 蘇聯第一顆原子彈 RDS-1。
我們從各個角度拍攝了這顆核彈的照片。
為研制核武器,蘇聯在薩羅夫設立了第11號設計局(КБ-11),而那里原本就有一家生產炮彈彈體的軍工廠。該基地被賦予了一個代號:阿爾扎馬斯-16(Арзамас-16)。
最初,該設計局的任務包括研制钚型和鈾型兩種核彈,但隨著時間推移,由于提取所需钚同位素的速度更快,最終更傾向于發展钚彈。
為了提高核彈的起爆可靠性,其所有自動化系統均采用雙重備份設計,除了設有高空起爆引信外,還配備了撞地引信,可在觸地時自動引爆。
這里還展出了一個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指揮所的模型,正是在那里,1949年8月29日,蘇聯成功進行了首次地面核爆炸試驗。
在這個展廳中,懸掛著著名的蘇聯熱核航空炸彈——АН602模型,這枚炸彈被稱為“沙皇炸彈”(Царь-бомба),研制于1961年,是人類歷史上引爆過的最強大核武器。
這枚炸彈于1961年10月30日在新地島試驗場上空4000米高度引爆,當量高達5000萬噸TNT。爆炸產生的火球直徑約10公里,蘑菇云的高度達60公里。在爆炸發生時,距離爆心900公里的建筑物窗戶被震碎;沖擊波環繞地球三圈;爆炸產生的閃光甚至在挪威和阿拉斯加都能清晰看到。
正是為了這一枚枚核彈,作者才專程來到這里。
至于展覽中其他部分——例如關于核能發電、第一座核電站的建成,以及核動力破冰船艦隊的發展等內容——我們將在未來的文章中另行介紹。
今天就先說到這里吧。
感謝收看本頻道編譯的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