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稀土,這看似不起眼的“工業維生素”,實則牽動著大國的命脈。想想看,一架F-35戰斗機的雷達系統,離不開鎵砷半導體;一枚導彈的紅外傳感器,必須依賴銻化銦材料。沒有這些關鍵礦物,美國的軍工巨頭們恐怕連一顆螺絲都擰不緊??删驮?025年,一場悄無聲息的“灰色大戲”上演了——美國居然從泰國和墨西哥兩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一口氣進口了3834噸銻氧化物,這個數字幾乎是前三年總和的三倍。
泰國聯合寵物工業公司一家原本做寵物食品的企業,半年內向美國運送了3366噸銻產品,同比激增27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背后藏著貓膩。泰國和墨西哥既無銻礦資源,冶煉能力也捉襟見肘,怎么就突然成了稀土出口大戶?答案不言自明,它們不過是美國繞過中國禁令的“中轉站”,上演了一出“身份洗白”的戲碼。
稀土(資料圖)
事情要從2024年12月說起。那時,中國正式禁止向美國出口鎵、鍺、銻等關鍵礦產,理由很簡單:這些都是軍民兩用物資,若被用于軍事領域,可能威脅全球和平。美國呢?表面上嚷嚷著“供應鏈自主”,背地里卻打起了歪主意。路透社調查發現,中國企業將稀土偽裝成鐵礦或醫療器械,經東南亞或拉美中轉,最終流入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軍工基地。
更荒唐的是,一位美國企業高管私下透露,他們每月通過亞洲中間商采購200公斤鎵,這些貨物被貼上“電子元件”的標簽,經香港或越南轉口。盡管中國禁令如山,2025年上半年美國鎵的進口量仍達禁令前的85%,但價格已飆升300%。這不是市場供需的波動,而是灰色貿易的惡果——美國為了一己之私,硬生生將戰略資源變成了黑市商品。
稀土(資料圖)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何詠前擲地有聲:“加強戰略礦產出口管制,事關國家核心利益。”隨之而來的是鐵腕政策——《礦產資源法》將36種礦產列為戰略物資,走私者最高面臨無期徒刑和十倍罰款,涉案企業直接列入“黑名單”。短短三個月,稀土走私量驟降37%,國際價格應聲震蕩,灰色鏈條開始崩裂。
但中國的新打法遠不止于此。技術成了制勝法寶:全球首個稀土區塊鏈溯源系統橫空出世,每批貨物從礦山到港口,實時生成“電子身份證”,海關AI能在10秒內識別異常交易。政策上更妙招頻出——參考美國對越南的高關稅玩法,中國對泰國、墨西哥出口的銻原料征收150%保證金,若最終流向美國,保證金全額沒收。這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直接掐斷轉口利潤。同時,在RCEP框架下推動《戰略礦產轉口限制議定書》,中馬海關聯合行動查獲1.2億元走私案,多國聯手稽查,讓灰色空間無處遁形。印尼曾想邀美開發鎳礦,中國反手一記22%反傾銷稅,斬斷其獲利渠道。這套組合拳,打得精準又高效,既守住了國門,又彰顯了國際擔當。
美國(資料圖)
回過頭看,美國的“小動作”終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洛克希德·馬丁被迫削減40%愛國者導彈產量,雷神公司直接暫停標準-6導彈生產線,F-35等武器制造全面受阻。采購周期從30天拉長到90天,軍工巨頭們急得跳腳,卻無可奈何。為什么?因為稀土不是想挖就能用的。中國手握全球30%銻儲量和85%鎵晶圓產能,更掌握99.999%超高純度提純技術,其他國家即便有礦,也難煉出合格產品。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赤裸裸顯示:其本土銻礦僅夠開采3年,2024年70%稀土進口依賴中國。當美國在阿拉斯加瘋狂掘礦,歐洲高價搶購時,中國已憑全產業鏈優勢,牢牢卡住“咽喉”。這不是霸權,而是實力與規則的勝利——中國用行動告訴世界:戰略資源不是商品,而是和平的基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