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多次說過:“王稼祥是最早就支持我的,遵義會議上沒有他不行,他投了關鍵的一票。”
說到王稼祥的一生,那可絕對并不是短短“傳奇”二字就能概括的。他25歲的時候就當上了軍委副主席,在建國之后卻僅僅只是部長。
前半生如此輝煌的一個人,他為什么會一路走低,遺憾收場呢?
1925年,19歲的王稼祥領導同學參加愛國運動,同年9月又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冬天,他就前往蘇聯深造。在蘇聯期間,他轉為共產黨員。
5年后,王稼祥就回到了上海,剛一回國,他就擔任了中共中央宣傳部干事。只有24歲的他,此時已經成了黨內年輕領導群體中的一員。隨后王稼祥就很快來到了中央蘇區,在這里,他認識了毛主席,并被對方獨特的軍事策略折服。
1931年,25歲的王稼祥成了中革軍委副主席,同時又擔任了紅軍的總政治部主任。這時的他,絕對稱得上一句“年少有為”。不過這時候的王稼祥卻絲毫沒有驕傲自滿,他知道職位越高,責任就越大,隨后就更加堅定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之中。
次年,紅軍在江西寧都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史稱“寧都會議”。會上,“左”傾思想占了上風,許多人主張撤銷毛主席當時的紅軍領導權,將其調離前線。關鍵時刻,是王稼祥挺身而出,毫不畏懼地舉起了反對票,他大聲說道:
“毛澤東同志的指揮能力是經過實踐證明的,現在換成別人太過草率。”
雖然最終的會議結果并沒有因此改變,但他的這個勇敢舉動,讓毛主席記住了這個年輕且有擔當的同志,這也讓他認定了王稼祥是值得信賴的戰友。
1934年,紅軍開始長征。由于博古和李德的錯誤指揮,紅軍在湘江戰役中遭受重創,兵力更是直接從原本的近10萬人銳減到3萬多人,形勢岌岌可危。此時的王稼祥,因為在戰斗中不幸中彈,只能躺在擔架上跟隨部隊行軍。
看著身邊的一個個戰友倒下,王稼祥更是痛心疾首,他再也無法忍受這種錯誤指揮帶來的巨大損失。隨后,他就主動找到了張聞天等人,堅定地說:“作為軍委副主席,仗打成這樣我有責任,不能再這么繼續下去了,李德博古必須換掉,我需要你們的支持。”
在他的積極推動之下,遵義會議的召開提上了日程。于是在1935年1月,遵義會議順利召開,會場上,氣氛十分壓抑,眾人都在為紅軍未來的命運擔憂。王稼祥更是躺在擔架上參會,強撐著身體,用沙啞但堅定的聲音說:“我完全支持毛澤東同志的主張!”
他的表態直接讓支持毛主席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鼓舞,張聞天等同志也都紛紛相應。最終,遵義會議確認了毛主席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新中國成立之后,王稼祥被任命為新中國駐蘇聯的首任大使,同時又兼任了外交部的第一副部長。
對于這個職務安排,當時,有不少人都為他叫屈,認為他曾經是軍委副主席,現在卻只能擔任部長級別的職務,是“仕途下滑”。不過王稼祥本人卻對此毫不在意,他知道此時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與蘇聯建立良好的關系對國家穩定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且,王稼祥曾經在蘇聯留學,他對蘇聯的情況也比較了解,這些經歷讓王稼祥在駐蘇大使的崗位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頂著嚴寒與蘇聯方面進行艱苦談判,只用了短短20多天就促成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為新中國爭取到了大量資金和技術支持。
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的李克農也稱贊他:“把外交當戰場,用革命者的坦誠打開了中蘇關系的大門。”
1951年,由于王稼祥的病情惡化,身體條件已經不能夠再支持他的工作,組織上就將他調回國內擔任對外聯絡部部長。期間,他參與了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外交方面的許多重大決策,還主持制定了“廣交朋友、不干涉內政”的外事原則,為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贏得了廣泛支持,特別是在與亞非拉國家的交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到了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長期負責對蘇工作的代表王稼祥也受到了影響,隨后他就慢慢淡出了政壇。雖然離開了,但他也始終心系國家,一直都堅持研讀國際問題資料,寫下了數十萬字的分析筆記,時刻準備為黨和國家繼續貢獻力量。
到了1971年,65歲的王稼祥給毛主席寫了信,懇切請求繼續為黨工作。毛主席收到信以后,立即批示:“稼祥同志的歷史貢獻必須肯定,他是遵義會議的功臣,應該安排工作。”
在毛主席的關心下,1973年,王稼祥重新當選為中共十大中央委員,時隔多年后再次出現在黨的重要會議上。老戰友們見到他,都紛紛圍上來握手,親切地稱呼他為“老首長”“老戰友”。
復出之后,王稼祥就被安排參與國際問題研究,他還是不顧病痛,每天都堅持閱讀新華社內參,撰寫分析報告,希望能夠為國家的外交事業再盡一份力。但就在1974年1月25日,王稼祥因病在背景逝世,享年68歲。
其實,王稼祥“官越做越小”,除了政治環境和歷史機遇的影響,還有個很大的因素就是身體狀況。
在革命生涯中,他就多次負傷。1933年,在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戰斗中,王稼祥被炮彈炸傷了腹部,彈片直接嵌入體內。但是由于當時條件實在刻苦,醫療也不夠發達,最終也沒能接受足夠良好的治療。
這個舊傷就成了他此后健康問題的核心根源。建國之后,腹部的彈片常常引發炎癥和疼痛,尤其是在勞累或氣候變化的時,疼痛都會加劇。這直接導致他需要經常臥床休息,接受治療,這樣持續性的傷痛,不光影響到了他的日常工作,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的活動能力。
到了1951年,長期的勞累和舊傷復發讓王稼祥的健康狀況明顯下滑,這才回國調養。這段時間中,他的身體時好時壞,常常因為傷痛中斷工作,但也還是堅持參與各種問題研究。
1960年后,隨著年齡增長和政治環境的變化,王稼祥的身體狀況就進一步惡化。除了腹部舊傷,他還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身體越來越衰弱。最終,因為長期的病痛去世。
王稼祥的一生,是真真正正為革命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