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凌晨四點,國網東營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的警報突然響起,220千伏海港Ⅰ線出現不明原因跳閘。巡檢人員立即出動,無人機在夜色中升空,對整條線路展開地毯式排查。高壓導線、絕緣子、連接金具......每一個關鍵部位都被仔細檢查,卻始終找不到故障點。就在大家準備收隊時,警報再次響起——同一線路在短短兩小時內第二次跳閘。
這種情況太反常了,一般跳閘都能找到明顯原因,要么是樹枝搭線,要么是設備老化。但這次,他們連一片樹葉都沒發現。更令人困惑的是,當天天氣晴朗,既沒有大風也沒有雷雨,完全不符合常見的跳閘條件。
為了查明真相,供電公司立即組建了專項調查組,一場科技與自然的精彩博弈就此展開。調查組首先將目光投向了鐵塔本身。技術人員敏銳發現絕緣子串上布滿了奇怪的白色斑點。取樣檢測結果讓所有人大吃一驚——這些看似普通的鳥類排泄物,其導電率竟然遠超海水,導電性堪比銅線。這就相當于在空中架設了一條條臨時的導線,當這些高導電性的物質同時接觸到帶電導線和接地鐵塔時,就會形成短路通道。
謎底終于揭曉:這些白色斑點的制造者,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隨著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越來越多的東方白鸛選擇在此安家。但缺乏高大樹木的棲息環境,讓它們將目光投向了輸電鐵塔。數據顯示,當地東方白鸛數量已從最初的幾十只增長到現在的4000多只,而它們偏愛的筑巢地點,正是這些幾十米高的電力設施。
如何解決鳥糞導致跳閘這個難題呢?電力人員試遍了所有傳統方法——驅鳥風車、聲音驅鳥器、防鳥刺......但這些對小型鳥類有效的手段,在這群翼展近兩米的東方白鸛面前紛紛敗下陣來。這些聰明的鳥兒甚至把安裝的防鳥設備當成了筑巢“建材”。
面對這種“趕不走、打不得”的特殊“鄰居”,電力工程師們決定換個思路——與其對抗,不如共存。一場融合生態保護與電力安全的創新實踐就此展開。國網山東電科院高級工程師劉輝和研發團隊首先設計出了紅色絕緣防鳥罩,因為形如雨傘被形象地叫做“小紅傘”,該裝置采用特殊復合材料制成,安裝在絕緣子上方,既能有效攔截下落的鳥糞,又能確保足夠的絕緣距離。
但創新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雙串絕緣子線路上,工程師們發現兩個相鄰的防鳥罩反而可能引導鳥糞流向另一側的絕緣子。經過反復試驗,團隊最終開發出可調節的連接板系統,通過10厘米長的伸縮孔設計,實現了覆蓋230毫米到800毫米不同間距的目標。難題迎刃而解!現在,“小紅傘”開始大范圍推廣應用,東營地區已安裝1.2萬個,山東省已安裝15萬個 。
隨著東方白鸛數量持續增長,單一措施已不足夠,電力工程師們推出“上占位、中阻擋、下包覆”的組合打法。上方搭“擋板”:在容易筑巢的地方裝設占位器;中間有“結界”:安裝1.2萬余套新型防鳥罩“小紅傘”,在鳥糞等異物與絕緣子間構建“安全結界”;下方裝“鎧甲”:對790基鐵塔的線路、金具等實行絕緣包覆,披上定制“防護鎧甲”,安全值拉滿。運維數據顯示,近年鳥害跳閘事故降低近70%。
為了實現對鳥類活動的精準防控,國網山東電力還聯合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為20只東方白鸛安裝定位裝置,建成國家電網首個大型鳥類活動監測中心。結合“電網一張圖”,精準分析白鸛活動軌跡與桿塔位置,建立研判模型,實現風險預警和精準防護。
多年較量,終畫下和諧共生的完美句號。下一個春天,更多東方白鸛,將在縱橫天際的輸電線之上自由翱翔!
內容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