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游客在新疆博物館體驗互動項目。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鄒懿攝
碑文鐫刻守土歷程,書畫描繪安邦之景。7月8日,《故土新歸——康雍乾時期新疆文物展》在新疆博物館“故宮廳”開展。一件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以全新視角呈現了清代中央政權有效治理下的新疆社會風貌。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由各民族優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我們要好好研究新疆歷史,真正認識到新疆歷史是中華民族交往中形成的歷史,從而也更有力地證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2022年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博物館視察時的殷殷囑托,讓文博工作者們始終牢記。
近年來,新疆博物館依托對歷史文物的深入研究闡釋,不斷豐富文物的展陳方式,拓展活化利用空間,提升文物保護修復能力,增強與國內文博單位的交流互鑒,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多元化展覽共話新疆故事
《故土新歸》展覽是新疆博物館自2023年以來第三次在“故宮廳”舉辦故宮文物主題展,此前分別是玉器展和琺瑯器展。
7月13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將在新疆博物館“國博廳”集中展出賈湖骨笛、編鐘等200余件(套)樂器珍品。同一天,《中華錦繡——“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國寶展》也將在新疆博物館開展。展覽對錦護臂做了智慧化、數據化的高質量展陳設計,還設置了《發現五星錦》沉浸交互劇場。
“在深入挖掘文物厚重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新疆博物館接連策劃和引進一系列重要展覽,策展方式及展陳質量大幅攀升,充分推動了文物活化利用,推進了文明交流互鑒。”新疆博物館館長于志勇說,讓承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特征、見證絲綢之路繁榮歷程的新疆文物開口說話,是正確認識新疆歷史、講好中國新疆故事最生動有效的方式。
推動文物走出去,講好新疆故事。2024年,新疆博物館帶著館藏的文書、紡織品、彩繪陶俑、陶器及金屬器物等奔赴千里之外,在上海、長沙、天津、成都舉辦新疆歷史文物展覽,還赴法國、日本參加中國文物大展。
科技賦能文物新生與傳承
6月14日,新疆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的公眾參觀區域里,前來觀看文物修復過程和成果的觀眾絡繹不絕。
清除青花瓷器細碎裂紋中的微塵,洗去軍士鎖甲上的銹斑,恢復長袖錦袍亮麗的樣貌,在科技加持下,一件件珍貴文物在修復師的手中還原姿彩,隨后將走上博物館展臺。
近年來,新疆博物館持續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扎實推進文物保護修復工作,2024年,共保護修復青銅器、文書、紡織品文物93件(套)。
今年,新疆博物館將完成《館藏尼雅遺址保護修復項目》;啟動實施《館藏竹木漆器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皮質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編制館藏彩繪泥塑和書畫文物保護修復方案;同時,為喀什、和田等地各級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及預防性保護提供幫扶指導。
“2024年,館內的《古代西域精品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新疆博物館藏品管理系統》等數字化項目已完成。我們將持續加強文物資源管理,不斷推動智慧博物館建設。”新疆博物館黨委書記何嘉說。
文創領跑文物活化利用之路
7月10日午間,新疆博物館文創區的結算柜臺前排起了長隊,游客們手中拿著五花八門的新博文創——呆萌的張騫卡通形象文具、亮麗的寶相花徽章、優雅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紋樣絲巾、俏皮的唐代女俑流沙杯墊……以文物為對象開發的文創產品,已成為新疆博物館文化傳播的創新載體、優化運營的重要依托。
2024年,新疆博物館研發了3個系列共48種文創產品,面市后反響良好。同時,還通過“金鱗開運 繪龍少年”“我在博物館里畫文物”等社會活動,吸收大量來自公眾的文化創意。
“新疆博物館是自治區重要的文化地標,而文創是讓博物館文物活起來的重要載體,是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全新表達。”何嘉說,博物館將持續通過文創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以祖國寶貴文化遺產推介者的身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銀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