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巨頭英偉達(Nvidia,NVDA)市值近日突破4萬億美元之際,中國股民熱捧被戲稱為“銀偉達”的銀行股。兩者除了普通話發音相似,股價均頻頻破頂,英偉達今年至今上升19.4%,統計整個內銀板塊的A股銀行指數則上漲19.5%。“工農建中”四大內銀A股輪番創新高下,更帶動上證指數穩站3500點。
在傳統的內地投資者眼,銀行股被稱為“三低”——“低估值、低波動、低關注”。它們雖然市值龐大,但是股價波動很小,所以除了一些機構大戶和公募基金配置,很少有個人投資者愿意購買。然而從2023年下半年以來,銀行股卻異軍突起,最近更跑贏大市。
流入資金逾1043億元
要數銀行股受追捧的原因,首先是來自“國家隊”的支持。根據數據統計,2024年至今,規模ETF資金累計流入8776.7億元,其中流入內銀A股的資金高達1043.5億元,可見場外新資金不斷涌入。
今年5月7日,證監會印發了《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引導公募基金從“重規模”向“重回報”轉變,增加了對業績基準比較和長周期考察機制。該方案出爐以后,公募基金紛紛加大了對銀行股的配置比例。
以保險資金為代表的長期資金也涌入銀行股,因今年1月23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證監會明確要求“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于投資A股市場”。站在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A股市場中兼具“業務穩健,分紅穩定,風險可控”的特性,眾多板塊之中,唯有銀行板塊既符合該要求,也有能力容納保險公司的巨額資金。
險企頻對銀行“舉牌”
今年開始,險資加大了對銀行股的購買力度,甚至不惜代價直接“舉牌”。“舉牌”是內地資本市場的監管術語,當企業對一家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超過5%時,就需要向證監會做報告并且公告。所以險資對上市銀行的“舉牌”,被視為極度看好銀行股的舉動。
今年來已有5間銀行被險資增持并超過“5%舉牌線”。新華保險于今年年初買入杭州銀行,持股比例5.45%觸發舉牌。平安人壽則傾向于買港股,舉牌了郵儲銀行(1658)、招商銀行(3968)、農業銀行(1288)等內銀H股。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銀行股同樣成為了避風港。去年以來,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上臺、中美關稅戰白熱化、三輪互征關稅以及中美兩次談判,放大了A股市場的不確定性,銀行板塊擁有絕佳的避險能力。
理財產品不如銀行股
再加上銀行板塊股息高,國有大行堅持現金分紅,所以銀行的股息率常年維持在4至6厘之間,遠高于A股市場平均1至2厘的股息率。相比之下,內地銀行的理財產品利率卻跌破2厘的大關,“存銀行不如買銀行”成為投資者的共識。
不過內銀也面臨挑戰。據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5年首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1%,而凈息差僅為1.43%,這是中國銀行業歷史上首次出現不良率超過凈息差的情況。
市盈率達5年高水平
另外隨著內銀股價屢創新高,估值已不再便宜。中證銀行指數市盈率達7.49倍,是過去5年內最高水平。渣打銀行財富方案部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杰表示,交易資金的確需要注意回調風險。
編輯 | 葉金雅
終審 | 鄒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