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仰望夜空,點點繁星看似近在咫尺,實則遠在天邊。在宇宙的宏大尺度下,天體之間的距離動輒上億光年,這個數字大到超乎我們的日常認知。
例如,離我們最近的恒星比鄰星,距離地球約 4.22 光年。這意味著,如果一束光從比鄰星出發,以每秒約 30 萬公里的速度飛馳,也需要歷經 4.22 年才能抵達地球 。而上升到星系層面,銀河系與它的近鄰仙女座星系,相距約 254 萬光年。
在更廣闊的宇宙中,一些星系團之間的距離更是高達數億甚至數十億光年。像室女座超星系團,直徑大約為 1.1 億光年,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直徑在 5.2 億光年左右,包含了近 10 萬個星系。
如此巨大的距離尺度,讓我們在探索宇宙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那么,科學家們究竟是如何跨越這些難以想象的距離,測量出天體之間的準確距離呢?
在測量近距離天體的距離時,三角測量法是一種基礎且常用的方法,其原理基于簡單而巧妙的幾何原理與光速的特性 。
我們先從一個生活中的簡單例子來理解三角測量的基本概念。當我們想要測量一個無法直接到達的物體距離時,比如河對岸的一棵樹。我們可以在河的這一側選擇兩個不同的觀測點 A 和 B,這兩個觀測點之間的距離是我們能夠直接測量得到的,我們稱這個距離為基線。
從觀測點 A 和 B 分別測量到樹的方向,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其中基線 AB 是已知邊長,另外兩個角的角度可以通過測量得到。利用三角函數的知識,我們就能夠計算出從觀測點到樹的距離。
在天文學中,測量地月距離時,三角測量法的應用則是借助了電磁波的特性。由于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恒定的,約為每秒 30 萬公里,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靠的 “標尺”。
具體的測量過程是這樣的:從地球上的觀測站向月球發射一束電磁波信號,然后等待這束信號從月球表面反射回來被觀測站接收。
通過精確測量電磁波發射和接收的時間差,我們就可以利用公式 “距離 = 速度 × 時間 ÷2”(這里除以 2 是因為電磁波往返了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來計算出地月之間的距離。例如,如果測量得到的時間差是 2.56 秒,那么地月距離就是 300000×2.56÷2 = 384000 公里 。
這種方法雖然簡單直接,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首先,它的精度受到時間測量精度的制約。即使是極其微小的時間測量誤差,在乘以光速這個巨大的數值后,也會導致距離計算結果出現較大偏差。
例如,時間測量誤差如果有 0.001 秒,那么距離誤差就會達到 300000×0.001÷2 = 150 公里。其次,三角測量法只適用于相對較近的天體。隨著天體距離的增加,電磁波往返所需的時間變得極長,這不僅增加了測量的難度和成本,而且在實際操作中,長時間的信號傳輸容易受到各種干擾,導致信號丟失或失真,使得測量變得不可行。
當面對距離更為遙遠的天體時,三角測量法逐漸力不從心,而造父變星測距法應運而生,成為了天文學家探索宇宙深處的有力工具 。
造父變星是一類特殊的變星,其顯著特點是亮度會隨時間呈周期性變化,并且這種變化具有極為穩定的規律 。1912 年,美國天文學家亨麗埃塔?勒維特在研究小麥哲倫星云中的變星時,發現了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與光度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即著名的周光關系 。
簡單來說,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越長,其實際光度就越大,二者之間呈現出一種近乎線性的關系。例如,一顆光變周期為 10 天的造父變星,其光度要比光變周期為 5 天的造父變星更為明亮 。
天文學家在實際觀測中,首先會通過長時間的監測,精確測量出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 。一旦確定了光變周期,就可以依據周光關系,推算出這顆造父變星的實際光度 。接下來,通過比較造父變星的視亮度(也就是從地球上觀測到的亮度)與推算出的實際光度,利用相關的距離公式,就能夠計算出造父變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 。
假設我們觀測到一顆造父變星,其視亮度為 10 等,通過測量光變周期并依據周光關系,確定其實際光度為絕對星等 -3 等 。根據距離模數公式 “距離模數 = 視星等 - 絕對星等 = 5log (d/10)”(其中 d 為距離,單位為秒差距),可以計算出這顆造父變星與地球的距離 。代入數值可得:10 - (-3) = 5log (d/10),經過計算,d ≈ 400 秒差距,約合 1300 光年 。
造父變星測距法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天文學家能夠測量的天體距離范圍 。它使得我們能夠測量遠至數百萬光年甚至數千萬光年的星系距離,為人類認識宇宙的大尺度結構和演化提供了關鍵的數據支持 。
例如,哈勃太空望遠鏡通過對仙女座星系中造父變星的觀測和研究,精確測定了仙女座星系與地球的距離約為 254 萬光年 。這一成果不僅讓我們對銀河系的近鄰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為后續的星系演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當面對那些距離我們極其遙遠的天體時,前面幾種方法也難以滿足需求,而紅移測距法成為了科學家探索極遠宇宙的關鍵手段 。
紅移現象的發現,與宇宙膨脹理論緊密相連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一輛救護車鳴笛駛來時,隨著它逐漸靠近,我們聽到的警笛聲音調會變高;而當它遠離時,聲調則會變低,這就是著名的多普勒效應在聲音傳播中的體現 。
同樣的原理也適用于光的傳播,當光源與觀測者之間存在相對運動時,光的波長會發生變化 。
如果光源正在遠離觀測者,光的波長就會變長,頻率降低,在光譜上表現為向紅色一端移動,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紅移 ;反之,如果光源靠近觀測者,光的波長會變短,光譜向藍色一端移動,稱為藍移 。
在宇宙的大尺度結構中,科學家們發現,幾乎所有的星系都存在紅移現象,而且星系距離我們越遠,紅移量就越大 。這一現象表明,宇宙中的星系似乎都在遠離我們,并且距離越遠,遠離的速度越快 。
1929 年,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通過對大量星系的觀測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 。該定律指出,星系退行速度(v)與它們和地球的距離(d)成正比,即 v = H?×d ,其中 H?被稱為哈勃常數,它反映了宇宙的膨脹速率 。
例如,如果一個星系距離地球 100 萬秒差距(1 秒差距約為 3.26 光年),哈勃常數取值為 70 (km/s)/Mpc ,那么根據哈勃定律,這個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大約是 70×1 = 70km/s 。
紅移測距法的出現,使得人類能夠測量那些距離我們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光年的遙遠星系的距離 ,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范圍 。
它為宇宙學研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數據支持,幫助科學家們構建和驗證宇宙演化模型 。例如,通過對遙遠星系紅移的測量和分析,科學家們發現宇宙不僅在膨脹,而且膨脹速度正在加速,這一發現促使了暗能量的提出 ,成為現代宇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