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科幻電影又近了一步。
在對銀河系的研究里,越來越多的宜居行星進入了視線。它們的數量龐大,保守估計至少有3億左右。
這樣的數據并不是憑空捏造,這些數據的背后離不開開普勒望遠鏡的觀測和分析,而開普勒望遠鏡觀測也是人類目前最精準的觀測手段。
當然,觀察與實地探訪還是有些距離。因為與太陽系最近的一顆類地行星也有20光年的距離。
在現代文明無法觸及的未來里,人類唯一能做的就是觀察和進步。只有更先進的技術才有追上光年的可能,而人類對于地外星體的向往很早以前就開始了。
一,充滿分歧的意見
人類對于地外文明的探索并不是起源現代,遠古時期的山海經,誕生于歐洲的古希臘神話,掉落在各地的神話故事,這些精心設計都是人類對未知文明的向往。
然而,當宇宙飛船真正脫離大氣層的時候,人類才對宇宙的廣闊有了清醒的認知。想要探索一切的欲望也在心里點燃,月球和火星就成了最開始的接觸。
只可惜,月球和火星并沒有發現生命的存在,坑坑洼洼的表面背后,兩者留給人類的只有無盡的荒涼和孤獨。
這樣的結果讓天文界出現了兩種聲音。第一種聲音是人類就是宇宙里的唯一文明,整個宇宙很難找到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第二種聲音則是相反的意見,整個宇宙里肯定還存在類地行星,人類不可能是整個宇宙里唯一的文明,因為地球上還存在著不少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
那些至今無法被解釋的神秘符號,與人類歷史完全沖突的歷史殘骸,突然消失的人類文明這些依舊是科學無法給出的說明。
腦洞大開的人類開始了無限的遐想,或許在歲月史書沒有被發現的角落里,地外高等文明就來到過地球對人類進行過幫助。
無論是哪種推論都有被允許的可能,不過想要讓大眾信服,最終拿出手的還是需要實際的觀察數據進行支撐,因為科學的本身就是與事實和邏輯的共存。
開普勒望遠鏡的出現就加快了人類發現星體的速度,人類對于整個宇宙的認知也變得更加清晰。
與其他同行相比,開普勒望遠鏡已經可以用遙遙領先進行形容,它的工作效率證明了自身的價值,在總共八年的時間內它發現的星球數量已經接近三千粒。
從這接近三千個星球的數據分析里,一個客觀的結論出現在了大眾面前,銀河系里的宜居星球數量是3億到30億顆之間。
這些星球都是處在恒星系的宜居帶內,并且星球上都有液態水的存在,而液態水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不過這并不表示這些星球就能夠直接提包入住,因為人類還不清楚這些星球的大氣成分。不僅僅是氧氣,眾多因素的疊加和影響才是決定人類和星球關系的關鍵。
二,并不是想得那樣簡單
不僅僅是外在因素的影響,人類目前的科技局限性讓人類跟這些星球的關系有些曖昧。
這是因為雖然這些星球上出現了液態水的樣本,只是它的數量和穩定性目前還不清楚。并且人類對于這些星球的大氣成分還停留在分析階段,除此以外什么也做不了。
而且想要精準地捕捉分析,這些目標星體需要自身能夠發出光芒,又或者能夠讓陽光把它的周圍打亮,對于那些黯淡的星體,人類目前的科技只能無能為力。
哪怕人類已經具備了向宜居星球前進的科技,一些現實的因素也是不能忘記的考量。比如說溫度,輻射等因素都必須考慮進去。
這些因素解決起來非常困難,甚至可以說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根本無力應對這些突發情況。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在開玩笑,看看鄰居月球就是最好的說明。
別看月球雖然寂靜無聲,但是內部的消耗就已經沸騰,這份沸騰來自月球本身的溫度。白天的月球溫度從來沒有下過100。夜晚的月球溫度只會是負數。
很顯然,人類目前的小身板根本經不起這樣的折騰,要知道目前地球上的夏季最高溫度在月球面前根本抬不起頭,而這已經讓人類在夏天感到非常難受。
而月球也是目前人類腳踏實地落地的最遠處,到目前為止人類也沒有實現對月球的征服,更不要談對銀河系內其他星體打上自己的烙印。
這樣的現實也讓人類意識到了自身的渺小,與其把未來寄托于遙遠深處的行星,倒不如再做一手準備進行自我救贖。
這種準備就是科幻電影里的大型太空城。
三,從地球搬家到宇宙
早在十九世紀初期,太空城這個概念就被俄羅斯人提出,通過在宇宙空間建立居民點的方式去建立新的家園。
這樣的提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然而從現在的時間向前回溯,未來在宇宙里建立太空城確實是最省事的一種方法。
這是因為目前發現的大多數宜居星球還是跟地球有著不小的區別,通過對這些星體目標的持續觀察,天文學家們發現了這些星球的共通性。
雖然它們的的確確有液態水存在,而且從外觀上跟地球有幾分相似之處,但是它們本質上只能算是和地球類似的巖石金屬星球而已。
大量的巖石金屬確實是個誘人的條件,但是同等性質的星球在太陽系內就存在不少,而土星環內的水資源也遠遠超過地球,它們所具備的價值已經超過了不少目標星體。
人類本身的人口密度也是一個問題,地球廣闊的空間才給了人類選擇的自由。然而目前發現的宜居星體沒有一個面積超過地球。
相比之下還是地球更為安全,而且人類目前的總人口數還沒有超過百億,整個地球還有足夠的空間對人類進行容納。所以與其做一些舍近求遠的事情,倒不如建立太空城來得實在。
畢竟在目前人類的技術水平還無法追上光年,太空城就是目前看起來最有可能實現的概率。
四,結果和風險
不過在太空城走進現實以前,人類還需要對太空的環境進行適應和過渡,于是空間站就在這樣的需求下出現了。
里面的宇航員也帶回了不少驚喜,他們證明了離開了地心引力也可以正常生存。一同到外太空的植物種子也長出了新芽,一切仿佛都在朝預期發展。
驚喜的存在也伴隨著代價,被地球引力保護的我們一旦脫離,生理和生活上都會帶來方方面面的影響,而這些影響足以讓前面的付出通通白費。
就像我們平時飲用的日用水,一旦進入失重空間,整個向下的水柱就會變成四周擴散的小水滴,離開了地球表面的它將會飛濺到到處都是。
而且人類的身體一旦處于長期失重狀態,那么人體就會出現不可逆的影響,最常見的是骨代謝失衡和人體肌肉的流失,而且這兩種影響一旦產生,對于整個人體都將會是不可逆的影響。
那些能夠被送到空間站里的宇航員們都是經過了嚴格的篩選,通過種種極限考核才能夠承受住失重環境下身體的各種反應。
所以,無論是未來太空城的成功建立,或者真的有流浪地球出現的那一天,人類的首要問題還是要去面對失重帶來的影響,以及不斷提高的科技水平才能夠到那些未來想去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