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消息,路透社援引美國海關數據披露,5月份有價值上千萬美元的近4000噸中國稀土涌入美國港口。這一幕,恰恰發生在美國升級稀土進口禁令后不到兩個月。
稀土(資料圖)
這構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矛盾體。4月底,美國官方機構才正式收緊了對關鍵礦產的限制令,特別是稀土磁體這類中國占據絕對主導的戰略原材料。禁令的目的直白而明確——要掐斷對中國稀土的依賴鏈。誰都沒想到,數據會展示另一種故事:禁令出臺后的首個完整月份,來自中國的稀土輸入量并未驟降。這個局面讓人困惑,美國苦心打造的所謂“護欄”似乎未能立竿見影。問題出在哪兒?
答案藏在了貨物的旅程里。細查這批稀土的物流脈絡,線路并非一目了然。它們并非從中國港口直航美國本土。大量稀土精礦與半成品被發現是先運抵越南蓋島港或馬來西亞關丹港。經過短期存放或簡單處理后,這些貨物獲得新的產地文件,重新裝上貨輪,最后抵達美國西海岸。復雜的轉口貿易鏈條悄然形成,中國原產稀土借道第三地完成了“洗標簽”。僅今年1月至5月期間,經這些亞洲港口轉運赴美的中國稀土總量已接近3萬公噸。越南和馬來西亞這兩個加工能力實際有限的國家,一時間對美稀土出口暴增,成為“關鍵節點”,數據上的突兀增長揭示了其中蹊蹺。
稀土(資料圖)
這條隱形供應鏈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東南亞某些港口管理松懈、文件核實不嚴的漏洞,被精明的轉運商精準利用。他們通過操作規避了美國禁令的硬性約束。船載衛星軌跡暴露了異常。多艘船舶在抵達越南或馬來西亞港口后,停留時間極短,有的不足48小時便再次裝載原集裝箱啟航去往美國,這遠超正常清關或初級處理的周轉時間窗口。追蹤平臺報告揭示:同一箱稀土,在海上兜了個圈,卻成功披上了“第三國制造”的外衣。越南、馬來西亞的某些實體在有意無意間充當了關鍵“中間人”,為這批繞道產品提供了必要的文件跳板。
中國海關系統并非等閑之輩。這套擁有智慧化查驗能力的系統捕捉到了種種不合常規的出口流。國內港口的數據統計顯示,部分企業的出口申報與實際轉運路徑存在時間差和數量級的明顯誤差。高頻次且高數量級的稀土原料流向這些特定東南亞港口,中國海關的監管網開始收緊。北京的反制已經布局展開。應對轉運通道的關鍵動作之一是新出口管制體系的構建。
稀土(資料圖)
海關總署已宣布,自今年7月1日起,對特定稀土材料實施出口登記制度。這一機制要求出口商需詳細申報貨物最終用戶與實際用途,大大提高了信息透明度與追蹤溯源能力。該制度能精確覆蓋并監控那些具有潛在戰略敏感性、通常被用于轉運規避的原礦與初級產品類型。配合全球物流大數據監控以及強化出口單據合規性核查,中國監管方為堵截違規流出加裝了多重技術保險。繞道第三方的游戲難度驟增,越南和馬來西亞境內的轉運商或將面臨供應鏈驟停帶來的巨大麻煩。行業分析機構標普全球警告:依賴這條灰色通道的美國買家可能很快嘗到“供應延遲甚至中斷的苦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