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臺北市的漢翔航空總部最近燈火通明。會議室里煙霧繚繞,高管們圍著一份文件愁眉不展,桌上的咖啡涼了都沒人動。這份文件,正是大陸商務部發布的出口管制公告 —— 他們公司的名字,赫然出現在那 8 家被制裁的臺灣企業名單里。
要說這 8 家企業,在臺灣軍工界都算頭面人物。中山科學研究院是臺軍的 “導彈搖籃”,“天弓”“雄風” 這些臺當局吹噓的 “利器” 都從這兒出來。漢翔航空更不用說,臺軍的主力戰機 “經國號” 就是他們造的,連美軍 F-16 的維護都得靠他們。經緯航太和仲碩科技專做無人機,前段時間還大張旗鼓說要搞 “全臺產” 軍用無人機。造船的三家企業更厲害,臺軍大小艦艇差不多都出自他們之手。還有做防彈衣的攻衛股份,聽說之前偷偷用大陸材料冒充 “臺產”,這下徹底露餡了。
F-16V戰機(資料圖)
這些企業敢喊 “防務自主”,其實全靠大陸給的 “底氣”。臺灣本身沒什么稀土資源,每年得從大陸拉過去 6000 多噸。這些東西里,有近千噸直接拿去造武器了。中山科學研究院的導彈發動機,那個能扛住幾千度高溫的零件,離了大陸的釹和鏑根本做不出來。漢翔航空新造的 “勇鷹” 教練機,機身上的復合材料,里面的鑭系元素全是從大陸進的。就連經緯航太吹得神乎其神的無人機,電機里的磁鐵,拆開一看,產地全寫著 “Made in China”。
有人說臺當局不是在搞 “非紅供應鏈” 嗎?試過,可錢遭不住。就拿無人機上的一個小云臺來說,以前從大陸買,一百塊錢能搞定,換成別的地方的貨,最少得兩百。導彈上的紅外傳感器,想用歐洲的替代產品,價格直接飆到原來的五倍。臺軍去年算過一筆賬,要是所有軍工材料都不用大陸的,全年 “防務預算” 得再多掏三百億新臺幣。
大陸這記制裁,等于直接抽走了臺灣軍工的 “筋骨”。漢翔航空本來計劃今年升級一批 “經國號” 戰機,現在稀土合金斷了供,發動機推力提升的試驗根本做不了。中山科學研究院更慘,“天弓 - 3” 導彈剛要量產,雷達導引頭里的鎵材料沒了來源,總工程師拍著桌子罵娘,說 “現在造出來的都是瞎子導彈”。造潛艇的事兒更別提了,臺軍那個 “海鯤號”,之前被日本卡了鋼材脖子,好不容易找到點替代材料,現在大陸又斷了稀土合金,潛艇的永磁電機成了擺設,下水日期從 “明年” 變成了 “沒日子”。
臺灣地區(資料圖)
臺當局嘴上硬氣,實際早就亂了陣腳。賴清德在民進黨會議上拍著胸脯說 “有應對方案”,轉頭就讓手下去找美國求助。美國那邊倒是回了話,說 “會關注”,可真要讓他們給替代材料,卻支支吾吾說 “需要時間協調”。島內企業更清楚這事兒的分量,仲碩科技的老板私下跟人說,他們的 “飛魚” 無人機,光大陸產的零件就占了 47%,現在倉庫里的存貨頂多撐一個月。攻衛股份更絕,直接讓一半工人帶薪休假,說是 “設備檢修”,其實是防彈纖維布斷了貨,生產線開不起來。
解放軍這邊的態度一直擺在那兒。國防部早就說過,“臺獨” 分子敢越紅線,解放軍絕不會客氣。這次制裁就是明證,不是光說說而已。臺灣海峽最近不太平,山東艦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搞演練,殲 - 16 戰機貼著臺島海岸線飛行,這些動作都在告訴臺當局,別打錯了算盤。
臺灣老百姓這幾天也在議論這事兒。有網友在論壇上曬出攻衛股份的防彈衣檢測報告,里面明明白白寫著 “原材料采購自大陸某企業”,下面一堆評論罵 “拿著納稅人的錢買大陸貨,還好意思吹‘臺產’”。臺北的出租車司機老李說,他兒子在臺軍服役,上周回家抱怨 “新領的防彈衣薄得像紙”,現在總算知道為啥了。
現在臺灣軍工圈流傳著一句話:“離開大陸供應鏈,臺軍武器就是堆廢鐵。” 這話不算夸張。國際上能提供軍工級稀土材料的廠商,要么產能不夠,要么價格高得離譜。韓國有企業想來接盤,可他們的鏑元素純度比大陸低三個百分點,用在導彈上根本達不到射程要求。日本倒是有幾家企業能做,可一聽是給臺灣供貨,立馬擺手說 “政策不允許”。
臺灣地區(資料圖)
這事兒說到底,還是臺當局自己找的。放著兩岸和平發展的路不走,非要跟著外人搞 “以武謀獨”,把臺灣的錢砸在沒用的武器上,現在被卡了脖子,怨不得別人。真要為臺灣好,就該老老實實回到 “九二共識” 上來,別再做那些分裂國家的蠢事。不然下次大陸出手,恐怕就不是制裁幾家企業這么簡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