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張浩
7月11日,濟南起步區舉行“加速沖刺五年成形”系列主題發布會。在發布會上,起步區綜合執法部副部長郭強介紹,起步區通過標準化建設、智慧化管理、制度化保障和全民性參與,構建了覆蓋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的全鏈條工作體系。
據悉,起步區先后出臺了《濟南起步區2025年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濟南起步區生活垃圾分類四級常態化聯動工作機制》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為垃圾分類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系統、規范的制度保障。
在分類投放環節,郭強介紹,起步區采用設施標準化與模式創新雙驅動的模式,重點推進設施標準化建設和收運模式創新。目前,全區已建成智能垃圾分類房50座,配備智能稱重、消殺、除臭、電子督導等功能,大幅提升了居民投放的便利性和準確性。同時,新增智能回收箱10余臺,設立大件垃圾、裝修垃圾暫存點12處,并對現有分類設施進行升級改造,累計更新四分類垃圾桶2000余個,優化分類亭100余座,確保分類設施覆蓋全面、布局合理。
在收運模式上,起步區創新推行“撤桶并點+音樂專線”模式,已在196個村居和3條商業街實現常態化運行。此外,建成一座2000平方米的可回收物分揀中心,集回收、分揀、壓縮、科普功能于一體,初步形成“兩網融合”收運體系,有效提升了可回收物的資源化利用率。
分類收集環節則強調機制化管理與全民參與相結合。在分類收集方面,建立了“定點收集、定時清運”的標準化作業模式,并配備專業化的收運隊伍。目前,全區共有其他垃圾收運車輛22輛、廚余垃圾收運車輛4輛、可回收物收運車輛3輛、有害垃圾收運車輛1輛,并配備60余名專業收運人員,確保各類垃圾應收盡收、分類運輸。
為強化管理,起步區建立了“不分類不收運”的倒逼機制,并定期對收運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確保作業規范。同時,鼓勵社區、物業、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參與監督,形成“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全民參與”的共治格局。
分類運輸環節采用智慧監管與專線運輸并行的模式。在運輸環節,依托“互聯網+監管”模式,為所有收運車輛安裝GPS定位和智能監控系統,實時追蹤運輸軌跡和作業狀態,確保運輸過程規范透明。同時,針對不同垃圾的特性,規劃了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專線運輸通道,避免混裝混運,提高運輸效率。
分類處置環節運用現代化設施與閉環處理。在末端處置方面,在崔寨片區建成全市首座半地下花園式生活垃圾分類轉運中心,該中心兼具生活垃圾轉運與大件垃圾、裝修垃圾密閉處置功能,大幅提升了區域垃圾處置能力。同時,可回收物進入分揀中心進行資源化利用,有害垃圾則通過專業渠道進行無害化處理,確保垃圾分類形成閉環。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