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民國題材的電視劇明顯沒以前火了。早些時候,這類劇可是熒屏上的香餑餑,尤其是抗戰劇和諜戰劇,動不動就霸屏。可惜好景不長,扎堆拍的結果就是質量下滑,劇情硬傷多,細節漏洞多,看得人直搖頭。比如,很多劇里動不動就“軍座”“團座”喊得歡,好像民國時期國軍里滿大街都是這種稱呼。但你要是真信了,那就上了電視劇的當。
民國國軍稱呼長官的真面目
要搞清楚民國國軍怎么稱呼長官,得先從那個年代的背景說起。民國是個亂哄哄的時代,從1912年清朝滅亡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三十多年里,軍閥混戰、內斗不斷,軍隊體系也亂得像一鍋粥。北洋政府時期,各地軍閥各玩各的,連軍隊番號、軍銜都不統一。到了1928年蔣介石名義上統一全國,國民黨軍隊才算有了個像樣的框架。但即便如此,軍隊里還是派系林立,稱呼上也帶著那個年代的特色。
1. 直接喊軍銜,最實在的叫法
在國民黨軍隊里,最常見的稱呼其實特別簡單粗暴,就是直接喊軍銜。比如,上級是軍長,就叫“軍長”;是師長,就叫“師長”;是團長,就叫“團長”。這跟咱們現在部隊里喊“連長”“營長”差不多,直白得很。這種叫法在民國時期特別普遍,不管是正規軍還是地方部隊,基本都這么干。
為啥這么簡單?一來,軍隊里講究效率,戰場上哪有工夫整花里胡哨的敬稱;二來,民國軍隊很多底層士兵文化水平不高,喊軍銜最省事,大家都能聽懂。像抗戰時期,國軍士兵寫回憶錄或者接受a好多部隊里都這么叫長官。比如,著名的滇軍將領盧漢,他在回憶里就提到,下級軍官匯報時基本都是直接喊“軍長”“師長”,壓根沒啥“座”不“座”的說法。
有意思的是,這種直呼軍銜的習慣,跟共產黨軍隊也有點像。解放軍里喊“團長”“師長”也是常態,沒那么多彎彎繞。所以你看,國軍和共軍在稱呼上其實沒啥本質區別,都是實用主義至上。
2. “委座”:蔣介石的專屬稱呼
說到帶“座”的稱呼,第一個繞不開的就是“委座”。這個詞兒在民國劇里出鏡率巨高,幾乎成了蔣介石的代名詞。沒錯,“委座”確實是國軍里實打實存在的敬稱,但它不是隨便誰都能用的——這是蔣介石的專屬昵稱,全稱是“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簡稱。
“委座”這稱呼是怎么來的呢?得從蔣介石掌權的過程說起。1925年孫中山去世后,國民黨內部亂成一團,派系斗爭你死我活。蔣介石靠著黃埔軍校的根基和北伐戰爭,慢慢站穩了腳跟。1930年中原大戰,他打垮了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這幫軍閥,算是把國民黨的大權攥手里了。1932年,國民黨開了個四屆二中全會,決定搞個“軍事委員會”,掌管全國軍政大權,蔣介石順理成章當上了委員長。從那以后,“委座”就成了他的官方稱呼。
這稱呼在軍隊里用得特別廣,尤其是在正式場合。比如,抗戰時期,薛岳給陳誠寫軍事報告,里面就說“現迭奉委座電令”;戴安瀾的日記里也提到,有人喊他“老戴,你發什么瘋?此乃委座乘車也。”可見,“委座”不是隨便喊著玩的,得有點身份的人才敢這么叫。不過,蔣介石自己好像不太待見這個稱呼,他更喜歡人家叫他“校長”。為啥?因為黃埔軍校是他起家的地方,那幫黃埔系的軍官是他最鐵桿的班底,喊“校長”顯得親切又有威信。
不過,“委座”這詞兒也不是一直都有。蔣介石當委員長是從1932年到1945年,抗戰勝利后他辭了這個職,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軍官們就不怎么用“委座”了。所以,你要是看解放戰爭題材的劇,里面還喊“委座”,那多半是編劇沒做功課。
3. “鈞座”:誰都能用的萬能敬稱
除了“委座”,國軍里還有個帶“座”的稱呼,叫“鈞座”。這個詞兒在電視劇里不太常見,但在民國時期的真實歷史里,絕對是個大熱門。不像“委座”專屬蔣介石,“鈞座”是個通用稱呼,上到軍長,下到營長,誰都能被這么叫,連老百姓跟軍官打交道也愛用這個詞。
“鈞座”這詞兒有啥來頭?“鈞”在古代是個計量單位,三十斤叫一鈞,后來被引申成尊稱。比如,古人寫信開頭常寫“鈞啟”,請人看文章用“鈞鑒”,意思是“請您這位大佬指點指點”。到了民國,“鈞座”就成了軍隊里最常見的敬稱之一,尤其是下級對上級,或者外人對外行人,喊一聲“鈞座”既顯得尊敬,又不會出錯。
比如,抗戰名將方先覺給蔣介石發電報,就用過“鈞座”開頭;胡適寫文章聊到軍方人物,也用“鈞座”來稱呼。甚至北洋軍閥時期,這詞兒就已經很流行了,有人考證說晚清漢軍里都開始用這個稱呼。所以,“鈞座”在民國軍隊里絕對是個老資格的敬稱,地位比“委座”還穩。
為啥“鈞座”這么受歡迎?因為它不挑人、不挑場合,誰都能用,還不會鬧笑話。你要是喊錯了軍銜,比如把師長喊成軍長,那多尷尬;但喊“鈞座”,保準沒錯。更重要的是,這詞兒聽著高級又有文化,比直接喊軍銜顯得有禮貌。民國時期軍隊里魚龍混雜,有文化的老兵和新兵差別很大,用“鈞座”還能顯得自己有點水平。
影視劇里的“軍座”“團座”哪來的?
明白了國軍稱呼的真面目,再回頭看影視劇里的“軍座”“團座”,就知道這些全是瞎編的。可問題來了,既然歷史上沒這回事兒,為啥電視劇里老這么喊?這里頭有幾個原因,咱們挨個兒掰扯掰扯。
1. “座”確實有歷史根兒
先說“座”這個字。中國人講究禮儀,從古代就愛用敬稱,“座”就是其中一個。古代誰有資格坐著,那都是大人物。比如皇帝召見大臣,能被賜座的,那得是元老級別的。所以,“座”慢慢就成了尊稱的代名詞。科舉考試里,主考官叫“座主”;寫信拜訪,叫“座前”“座下”。到了民國,這傳統沒丟,軍隊里也愛用“座”來捧人。
“委座”和“鈞座”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說明“座”在國軍里確實有市場。影視劇編劇一看,喲,這“座”聽著挺高級啊,干脆給每個長官都加一個得了。于是,“軍座”“師座”“團座”就這么橫空出世了。聽著順耳,又有派頭,觀眾還愛看,編劇自然樂得偷懶。
2. 影視圈跟風,錯上加錯
早些年的民國劇,編劇還算靠譜,用詞都挺講究。比如《潛伏》里,戴笠被叫“戴老板”,沒瞎喊“局座”;《人間正道是滄桑》里,黃埔系軍官喊蔣介石“校長”,也符合歷史。但后來,民國劇越拍越多,資本一涌進來,編劇地位直線下降。很多新編劇壓根不查資料,照著熱門劇抄就完事兒。
比如某部抗戰劇火了,里面喊“團座”,下一部劇就跟著喊;再下一部喊“師座”,大家一看,喲,這稱呼挺帶感啊,就這么傳開了。時間一長,連編劇自己都信了,以為民國真有這些稱呼。結果呢,觀眾也被忽悠得一愣一愣,以為“軍座”“團座”滿天飛。
3. 故意用錯,制造反差
還有個原因,影視劇有時候故意用這些錯稱呼,來凸顯國軍和共軍的區別。比如,抗戰劇里,共軍這邊喊“團長”“師長”,聽著樸實接地氣;國軍那邊喊“團座”“師座”,一股子軍閥味兒撲面而來。這種對比,能讓觀眾一眼看出兩邊軍隊的調性,編劇用起來特別順手。
再說,民國劇里國軍形象本來就復雜,有英雄也有敗類,喊“軍座”“團座”這種有點土匪氣的稱呼,還能烘托那種亂世軍閥的氛圍。像《亮劍》里,楚云飛偶爾被喊“團座”,聽著就比“團長”多了點江湖味兒,雖然歷史上不準,但藝術效果拉滿了。
4. 觀眾不較真,編劇就放飛
最后一點,觀眾其實也不太在意這些細節。看劇嘛,圖個樂子,誰會真去翻民國史查稱呼啊?編劇一看,大家不挑刺,那就隨便造唄。像“局座”這種稱呼,明明軍統內部喊戴笠“戴老板”更常見,可電視劇偏愛“局座”,聽著更神秘更有派頭。久而久之,這些錯詞兒就成了約定俗成的“民國特色”,想改都改不下了。
為啥要搞清楚這些?
聊到這兒,你可能覺得,這不就是個稱呼嗎,至于這么較真?其實還真有必要。搞清楚民國國軍的真實稱呼,不光是糾正個小錯誤,還能幫咱們更明白那段歷史。
影視劇是藝術,不是歷史課本。它可以夸張、可以改編,但不能當真。像“軍座”“團座”這種錯誤,乍一看沒啥大不了,可時間長了,觀眾真會信以為真。尤其是年輕人,沒空去查資料,看幾部劇就覺得自己懂民國了,結果滿腦子都是錯的。
歷史不是鬧著玩的,民國那三十多年,國軍打過硬仗,也干過窩囊事兒,稱呼雖小,卻能反映當時軍隊的風氣和文化。喊軍銜簡單直接,說明軍隊里還是有點紀律的;喊“鈞座”帶點文縐縐的味兒,說明禮儀傳統沒丟干凈。反過來,“軍座”“團座”這種土匪味兒的叫法,反而把國軍往軍閥化的方向推,容易讓人誤解。
國軍在民國時期是個大雜燴,有黃埔系、地方軍閥、雜牌軍,成分復雜得很。但不管哪支部隊,稱呼上都有個基本規律:要么直呼軍銜,要么用“鈞座”這種通用敬稱。像抗戰時期的臺兒莊戰役,李宗仁指揮作戰,下級匯報全是“軍長”“師長”,沒一個喊“軍座”的。解放戰爭里,杜聿明指揮徐蚌會戰,軍官之間也是直呼軍銜,壓根沒“座”啥事兒。
這說明啥?說明國軍內部雖然亂,但基本的組織紀律還是有的,不是電視劇里那種烏煙瘴氣的軍閥窩子。搞清楚這些,能幫咱們更客觀地看那段歷史,不至于被影視劇帶偏。
最后,聊這個還有個好處,就是提醒大家看劇的時候別全信。影視劇再好看,也是人編的,有時候為了劇情效果,歷史細節就得讓步。比如《北平無戰事》里,戴笠被喊“局座”,聽著挺帶感,可歷史上軍統內部喊“戴老板”才更靠譜。這種小偏差,編劇不care,但咱們得心里有數。
歷史是個嚴肅東西,值得咱們多花點心思去了解。稱呼這事兒看著小,但背后是民國軍隊的規矩、文化和人情世故。弄明白了,不光能漲知識,還能看劇的時候多點樂子——下次再聽到“團座”,你就可以默默吐槽一句:“又瞎喊了!”
參考資料
西工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西工文史資料 第5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