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收到了姐姐手繪的扇子,一條小胖魚悠然自得,就像是酷熱難耐時第一口冰鎮西瓜。我向來很喜歡這些古色古香的物品,每到一個城市,也喜歡去博物館走一走,去尋文化的根、生活的根,去了解我們的過去。
所以拿到這本《古物說》時,甚至可以用【狂喜】來形容我的心情。“屋頭荼醾定過墻,滿窗日色文書香”,湊近聞一聞,有書香的氣息。
民以食為天,聊起古代人的生活,肯定要聊一聊【吃】了。我們說的小吃、點心,是與大餐、正餐相對而言的食品,但在古代,小食指的是不同于正餐的早餐或加餐,并沒有具體指某種食物。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糕點遣冊,《清明上河圖》經營的曹婆婆肉餅、曹家從食、鹿家包子、萬家饅頭等等,以及《夢梁錄》卷十六所列“食次名件”,僅是讀著字面文字,口腔里已在分泌唾液,恨不得拿起手機點個外賣,滿足下身體的需求。
一家人吃飯,有人說會食顯溫馨,也有的說分餐更衛生、更健康。其實,古人吃飯是從分餐逐步進化到會食:分餐制可以上溯到史前時時代,直到唐代前,正式宴席上大家還是一人一份食物的分餐制。唐代中晚期,大家不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各種各樣的高足坐具上(椅子),并用大桌進餐。
現在我們又開始流行分餐制,算不算是一種復古輪回呢?
除了美食,還想和你們聊一聊【時尚】。
一說起雪地靴,你會脫口而出【UGG】,這個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澳大利亞雪地靴。其實,早在史前,中國就已經有了靴子。戰國的馴鳥銅像、西壩文化的靴形陶器和人形陶器,要是把這些靴子套在我們腳上,一點違和感都沒有,反而是一種潮流。
而元代這雙皮靴,審美長在我的心尖上,越看越喜歡。
《古物說》的第三部分與信仰文化有關,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劉驥作的詩。當時蘇東坡的父親蘇洵第二個女兒出生,他前去赴宴道賀,醉酒后吟詩:
去歲相邀因弄瓦,今年弄瓦又相邀。
弄來弄去還弄瓦,令正莫非一瓦窯?
在古代,生男孩叫弄璋,生女兒叫弄瓦。意思就是,生了男孩就放在床上,穿著衣裳,玩著玉璋。若是生了女孩把她放在地上,裹著衣被,玩著紡輪或紡錘之類的陶器。
當然,重男輕女已是落后的思想,我們笑笑作罷。
這本書最特別的一點是,作者將古物生活化,以講故事的方式與我們娓娓道來它們的歷史背景,這樣讀起來趣味性更強,也能讓我們穿越到古代,去體驗不同的人生。
我是@二狗和奶牛感謝你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