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覆滅、南宋建立之際,北方陷入了金朝統治下的連綿戰亂。為躲避戰火,眾多百姓紛紛向南方遷徙。這其中既有普通百姓和農民起義軍,也包括放棄金人扶植的偽齊政權的官兵。
據史料記載,十二世紀三四十年代,約有上百萬北方居民被迫離開家園,踏上了艱難的南遷之路,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移民潮。
這些南遷的民眾(劇照)
他們抵達江南后,南宋政府努力安置這批新來者,同時從中挑選年輕有力的男子,補充抗金軍隊。根據實際情況,還專門組建了獨立的武裝力量,稱為“北軍”,以增強抗金實力。
為了區別這些來自北方“淪陷區”的移民與土生土長的南方居民,南宋朝廷特地給予他們“歸正人”的稱號。
“歸正人”這一稱謂,最初由宋孝宗時期的右丞相、浙江寧波籍大臣史浩提出。他的用意是指出這些移民曾長期受“外族”統治,遷至江南后才歸順正統南宋政權。言外之意帶有一定的輕視色彩。
史浩(畫像)
南宋建國初期,朝廷兵力不足,歸正人得到了政府的重點關注,在抗擊金軍的戰斗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憑借大批歸正人的加入,南宋軍隊在西至川陜、東抵兩淮的廣袤戰線上多次發動成功戰役,一度奪回了部分戰略重地。
在眾多南遷歸正人中,不乏原為北方軍隊統領的將領,他們歸順南宋后繼續率部抗敵,如叛金歸宋的蕭琦等。
我們熟悉的抗金名將岳飛所統領的“岳家軍”,其猛將如牛皋、董先等也多是歸正人。
牛皋(塑像)
此外,著名的抗金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同樣出身于歸正人之列。
由此可見,歸正人在南宋軍事防御中占據了重要一環。
這些日日夜夜心系故土的歸正人,奮力抗敵,是懷揣著早日擊敗金人、收復北方家園的期望。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南宋政府應當抓住的重要戰略機遇。
然而,未經歷戰亂的南方居民則心態截然不同。他們傾向于保持現狀,不愿北伐金國,反對戰爭帶來的經濟消耗,更偏向于通過和談解決紛爭。
隨著南宋政權逐漸穩固,宋金之間的和談也相繼展開。軟弱的宋高宗趙構為了避免激怒金朝,不給對方南侵的借口,開始遣返歸正人,禁止地方政府和軍隊繼續招募歸正人。
但南宋與金的和談屢屢受阻。每逢金人制造事端發動攻擊,宋高宗便下令各軍隊不惜重金招募歸正人投入戰斗。
宋高宗趙構(畫像)
如此反復,使歸正人常處于尷尬境地,漸漸對南宋政府產生不滿情緒。隨著矛盾積累,南宋在“淪陷區”人民心中的威信逐步下降。
與此同時,南方本地人本就對歸正人存有偏見,視他們為“禍亂”根源。南宋大儒、江西人朱熹曾言:“古今禍亂,必有病根……今之病在歸正人……”
基于此種認知,在對外關系相對平穩時期,南宋朝廷主要由南方人掌權,決定拆散由歸正人組成的“北軍”,將其分散編入南軍,以便嚴密控制。
朝廷還規定,歸正官員的任職原則上只能作為附屬職位,掛名閑官,實權掌握在南方人手中。
這樣一來,歸正人與南方本地人的矛盾愈演愈烈,部隊的整體戰斗力也因此受到嚴重削弱。
1234年,蒙古政權擊敗金朝后,直接與南宋形成對峙。隨后,蒙古軍隊攻滅了西南的吐蕃與大理政權,形成對南宋的三面包圍之勢。
蒙古與南宋對峙形勢示意圖
1268年,蒙古統治者忽必烈正式展開滅宋戰爭。
此時,又有新的歸正人來到南宋,包括曾任金朝將領的劉整、姜才、張世杰等。
初期,他們竭力協助南宋抗擊蒙古軍隊。姜才率部在淮西奮戰,誓死不降。河南鄧縣人劉整勇猛善戰,被譽為“賽存孝”(即唐末名將李存孝)。歸順南宋后,多次立下戰功,信陽戰役中成功“渡塹登城,俘獲守軍”。
可惜的是,劉整等功臣后被南宋權臣賈似道殘酷清洗。
劉整為避禍,不愿成為犧牲品,最終叛逃蒙古,成為蒙元進攻南宋的先鋒,積極獻策南侵。
劉整(劇照)
當時劉整不僅把守長江上游戰略重鎮瀘州,更對南宋江防布署了如指掌。
蒙元軍隊借助劉整的謀劃,先攻下襄陽,繼而組建水軍,橫掃南宋防線。江南門戶被打開,南宋陷入災難深淵。
綜上可見,南宋朝廷對歸正人只是利用而非真正重用,南方人對歸正人的排斥與輕視,加劇了雙方矛盾,削弱了南宋軍力,加速了南宋的滅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