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 總第927期
值日編輯:阿斯蘭 郭好嘉
審核:胡可怡 葉維杰 王澤媛
執行主編:陳卓
*閱讀今日日報,請關注“南亞問題研究小組”微信公眾號
圖源:CNBC
《印度時報》7月10日報道,因特朗普政府將鋁、鋼鐵及衍生制品進口關稅翻倍(從25%上調至50%),印修訂了5月12日向WTO提交的對美報復性關稅擬議方案。2025年3月12日,美首次對鋼、鋁及衍生制品征收25%關稅。5月12日,印依據《世貿組織保障協定》第12.5條的授權正式通知WTO,準備對美實施報復性制裁(編者注:第12.5條款規定,當另一成員未進行適當通知或磋商便實施保障措施時,一國有權采取報復行動)。然而,印雖通報報復清單,但一直未完全執行,部分關稅調整實施時間被推遲,更多作為與美談判籌碼保留。6月3日,美進一步將對鋼、鋁及衍生制品的關稅上調至50%。7月9日,針對美再次上調關稅的行為,印根據WTO規則更新對美報復性關稅提案,表示“在不影響其5月12日先前通報的前提下,保留調整所涉產品及關稅稅率的權利”。該通報還指出,美擬實施的關稅措施將影響總額達76億美元的印出口產品,美預計可因此征收38.2億美元關稅,兩倍于印5月12日首次通報中估算的19.1億美元。
NEWS
印度FTA談判議程。圖源:Sputnik India
《印度時報》7月10日報道,印商務部團隊將訪美就關稅爭端、雙邊貿易協定(BTA)展開新一輪談判。印首席談判代表、商工部特別秘書阿格拉瓦爾(Rajesh Agrawal)表示,印美有望2025年9-10月完成BTA第一階段內容。據悉,農業、汽車領域是美印“討價還價”最為激烈的領域。美尋求向印出口轉基因作物、牛飼料,這些領域對印政府而言非常敏感。對此,印已承諾向美產品開放大多數行業市場準入,但不包括乳制品、農業等敏感領域。作為交換,美預期降低對紡織品、鞋類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關稅,并暫緩對印征收未來關稅,但美仍不愿在鋼鐵問題上對任何國家做出讓步。此前,印商工部長戈亞爾表示,貿易協定將在“互利共贏”的情況下簽署,而非迫于“最后期限壓力”。印方還表示,“印不會面臨類似越南的關稅,因為印沒有參與轉口第三國商品”。另外,阿格拉瓦爾還提及印與多國自貿協定談判進程,涉及26國、14項協議。他表示,印已與英國、澳大利亞、阿聯酋達成協議;與歐盟的談判進入高級階段,與新西蘭啟動談判;計劃與智利、秘魯等拉美國家及美國達成協議;同時,印正在審議與東盟的貿易協定。
NEWS
BLF聲明。圖源網絡
《黎明報》7月10日報道,巴基斯坦極端組織“俾路支解放陣線”(BLF)在巴俾路支省多地發動“巴姆(黎明)行動”(Operation Baam),計劃大規模襲擊巴政府及軍事設施。此次襲擊是該省多年來面臨的最全面、最嚴重的武裝行動之一。7月8日傍晚,俾省多地政府設施遭連串協同襲擊爆炸,被禁組織俾路支解放陣線(BLF)宣稱負責。據悉,至少17起襲擊分布在俾省西南部的潘杰古爾(Panjgur,)、蘇拉布(Surab)、蓋奇(Kech)等地;爆炸目標包括軍事檢查點、通信設施和行政機構。BLF發言人稱,行動從馬克蘭海岸延伸到科赫蘇萊曼山區,旨在給巴基斯坦安全部隊造成“人員傷亡和物資損失”,并稱“抵抗進入新階段”,待行動結束后公布詳細戰果。7月9日旁晚,身份不明的武裝分子在俾省蘇爾-達凱(Sur-Dakai)地區攔截兩輛開往旁遮普省的客車,將10名乘客拖下車并槍殺其中9人,BLF隨后宣布負責。巴總統扎爾達里7月11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種野蠻行徑是‘印度斯坦造反派’在巴制造流血事件的邪惡陰謀的一部分。”巴人權委員會(HRCP)對針對平民的暴力事件表示強烈不滿,敦促政府尋求俾省問題的“政治解決方案”。
NEWS
印度通過航空運輸至美國的智能手機數量已超過中國。圖源:Aevean
印《經濟時報》7月10日報道,為規避特朗普政府“對等關稅”政策風險,三星公司擬參考蘋果公司策略,擴大印產能以滿足對美出口需求。目前,三星主要通過越南工廠滿足對美出口,而印工廠主要負責美國之外的市場。數據顯示,2024-25財年,三星印度工廠的手機出口額超35億美元($3.5 billion),而三星越南工廠的出口額約為350億美元($35 billion),其中對美出口超100億美元($10 billion)。然而,受美“對等關稅”政策不確定性影響,三星計劃將部分越南產能轉移至印,實現“對美供應端多元化”,以提升自身產業鏈韌性。據三星全球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移動體驗部門)崔元俊日前表態,三星已做好生產轉移的準備。據悉,目前三星印度工廠每年生產4500萬部手機,后續可增至每年7000萬部甚至更多。值得注意的是,崔元俊還提及中國限制稀土磁體出口一事,稱三星已提前采取多元化采購策略,暫無生產中斷風險。
NEWS
“神劍”GPS制導火炮彈藥。圖源網絡
印《經濟時報》7月10日報道,印在5月印巴沖突后強化與美防務合作,旨在更好應對中巴“軍事威脅”。印方稱,中印邊界對峙、“朱砂行動”充分驗證了MQ-9B捕食者無人機、M777榴彈炮、“神劍”GPS制導火炮彈藥等美式裝備的重要性和可靠性,疊加印日益擔憂巴軍隊不斷擴充中式武器裝備,印正推動深化美印防務合作,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增購上述美制裝備,特別是建立關鍵武器裝備的緊急采購渠道。目前印已獲美方積極保證,美將考慮從其現有軍備庫存中對印提供緊急供應。二是推動落實美印2月所發布聯合聲明中涉及的防務合作條款,如協調美印武器轉讓法規、簡化審批流程、簽署互惠國防采購協議、加強互信以便深化技術合作等。然而,印或需在部分采購要求上作出較大讓步,以便美印合作順利落實。例如,印計劃增購6架P-8I反潛巡邏機,但美以供應鏈成本上升為由在2021年報價的基礎上漲價約50%,對此印或考慮接受美方漲價,或考慮減少購買數量。
NEWS
吉隆口岸邊境橋梁被沖毀。圖源:尼總理秘書處
尼《加德滿都郵報》7月9日報道,中尼邊界東林藏布河水暴漲,沖毀中尼吉隆口岸的重要貿易基礎設施。目前,熱索瓦中尼友誼橋被沖毀,在建陸港嚴重損壞,多處關鍵路段受損,海關辦公室、電動汽車充電站損毀,拉蘇瓦加迪水電站大壩輕微受損。包括40-50輛電動汽車、17個裝蘋果的集裝箱、22-25個裝鞋類、電子產品的集裝箱被淹沒。另有30-40個集裝箱等待清關、數十輛經塔托帕尼口岸的卡車滯留中國聶拉木縣。中尼兩國主要通過拉蘇瓦加迪-吉隆、塔托帕尼-樟木兩條貿易路線相連,前者距加德滿都約190公里,遭洪水嚴重破壞;后者距加德滿都約115公里,此前已受山體滑坡影響。熱索瓦-吉隆路線2014年12月啟用,2017年升級為國際檢查站,2023年4月因新冠疫情關閉三年后全面重開,重開后每天有30-40個滿載貨物的集裝箱進入尼泊爾。由于天氣難測,直升機空中救援困難。據初步估計,此次洪水災害損失將達數十億尼泊爾盧比,且目前距達塞節、提哈節等尼主要節日僅剩兩個月,供應鏈中斷或導致成衣、電子產品、鞋類、電動汽車等進口商品價格上漲。部分貿易商認為,印商品可彌補尼市場缺口。
NEWS
印度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圖源:GeeksforGeeks
《印度快報》7月8日發表題為《馬邦改革黨(MNS)與濕婆軍(Shiv Sena)的抗議所忽視的:印度教民族主義中的印地語因素》的評論文章認為,馬邦語言政策爭議暴露了地方語言保護主義、全國性文化同質化工程之間的核心矛盾。反對者僅停留于“教學負擔”“區域自豪感”,未挑戰“強制統一”的多數主義項目,既無法保護語言多樣性,也未能讓公眾意識到單一語言、文化強制的危險。文章作者蘇哈斯·帕爾希卡爾(Suhas Palshikar)系印學者、社會與政治科學家。
4月,馬邦政府宣布將印地語列為所有馬拉地語學校和英語授課學校1-5年級學生的必修第三語言,該決議遭到強烈反對,引發全邦范圍抗議。6月29日,馬邦政府“迫于政治壓力”宣布撤銷“在邦立學校1-5年級同時教授英語、馬拉地語、印地語三語”的決定。該事件并非單純邦級教育紛爭,而是關涉全國性語言、民族主義議程,體現了印人黨將標準印地語確立為印“國語”(即“一國一語”),進而實現全國文化統一性(uniformity)的宏觀意圖,同時,也放大了更深層的討論——所謂的“印度民族”究竟意味著什么?
目前,有關“三語政策”的批評聲浪主要從兩方面切入:一是相對非政治化的回應,聚焦于教育層面的合理性、可行性問題,主要討論兒童早期“是否具備掌握多語言的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學習負擔。二是源于馬拉地語自豪感驅動的地域性抵抗,這種馬拉地語保護主義、地區主義情感也是濕婆軍烏達夫派(UBT)領導人烏達夫·薩克雷(Uddhav Thackeray)、馬邦改革黨(MNS)的拉吉·薩克雷(Raj Thackeray)罕見攜手捍衛的意識形態立場。然而,這兩種批評都如同“隔靴搔癢”,均未觸及親印地語政策背后的多數主義本質,對其更大影響缺乏認知。
從歷史與戰略縱深來看,印語言問題遠非單純關乎“官方語言”或“通用語”的行政便利,而始終深植于國家團結、民族認同的政治構造之中。早在20世紀初,印民族運動即深受歐洲民族主義影響,后者普遍將統一性視為民族國家建構的首要原則。在這一背景下,國大黨內部形成了強大的親印地語派系,主張國家必須擁有共同語言,印地語理應成為“國語”(rashtrabhasha),這一理念甚至獲得南印部分人士認同,盡管他們并不愿舍棄本地語言傳統。印獨立后,統一性政治路徑分化為兩種模式:一種以包容多樣為基礎,強調通過歷史中的交流互動、互諒互讓和文化共享逐步構建統一;另一種則由印度教民族主義推動,視統一為至高無上的緊迫目標,語言問題也因此被納入其“強制一致性”邏輯之中。
盡管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政治實踐高度依賴于“伊斯蘭恐懼癥”、排斥少數群體,但其根基實則是將民主等同于多數群體意志的普遍想象。這種邏輯在語言政策上體現為:在野時訴諸“文化同化”(samrasata)以規避國家壓制;一旦掌權,則通過國家機器強制推行統一。印度教右翼常以“印地語使用人口占據多數”作為正當性依據,但這一多數往往通過將其他語言歸入“印地語變體”的人為構建而成。多數主義的本質,即通過將某一群體特征泛化為普遍特征,進而宣稱他們構成“主流”或“國家”。近期,印地語非正式“國有化”的趨勢愈發明顯,馬邦“三語政策”已暫時撤回更可能只是戰術讓步。在此情形下,反對者對多數主義議程缺乏認知或抗衡意愿,多局限于地區認同、語言保護主義,未能挑戰多數主義的統一工程。“印度教特性”有能力在邦一級吸納這些地區主義力量。除非區域語言倡導者意識到“確立一種國家語言”實則意味著“確立一種國家文化”,否則,多數主義偽裝下的語言民族主義將難以被真正識破、抵制。
*閱讀今日日報,請關注“南亞問題研究小組”微信公眾號
本期編輯:林熙泇
本期審核:單敏敏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更多內容請見↓
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性語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