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經過半,你的帶薪年休假休了嗎?
最近網上關于年假的話題引起熱議,尤其一則員工未休年假獲賠2.9萬元的新聞,引發不少打工人的共情,曾幾何時:“不敢休假”“不好意思請假”成為了普遍的職場現象, 休假、請假為何成了難以啟齒的事情?此前,有第三方數據統計,據說近七成受訪職場人未休完年假。
更扎心的有個段子,“我們的人生大事,談戀愛、結婚、生子、送別親友,竟然都是在上班的夾縫里完成的”登上熱搜,引發無數牛馬破防。
“老板不休假,我們打工的怎么敢奢望”“一想到要請假,就會有負罪感”……
也許有人是擔心誤了前程不敢休假;有人繁重任務在身,怕休假增加同事的工作量;還有人眼看著領導和同事埋頭苦干,自己不好意思休假,受求職不易、加班文化盛行等現實因素影響,很多人對帶薪休假憂慮重重,產生“不敢休”“不好意思休”等畸形的休假觀。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一個大廠的朋友梓辰,也分享了她的親身經歷。
她說有一次,“我發燒到39度,渾身酸痛。掙扎著打開釘釘,敲下‘請假一天’四個字時,內心糾結了足足十分鐘。”
“不是怕領導不批,而是怕。怕請假耽誤了項目進度,怕這個月的績效考核被影響,更怕的,是那個每月1號雷打不動會發來的房貸短信……”
梓辰生活在一線城市,在某大廠做市場,月薪三萬,有房有車,是朋友圈里公認的“人生贏家”。
這點,阿長也深有體會,在過去近10年的上班中,我也一樣。不敢生病,不敢辭職,甚至不敢休一個超過3天的年假。一則希望自己的努力和苦勞能被領導看到,二則也不舍得因為請假,被扣了工資。
我們的生活,像一輛在高速上飛馳的汽車,看起來風光無限,但方向盤卻根本不在我自己手里。只要稍微松一下油門,就可能車毀人亡。
撕開那層光鮮的“中產”外衣,發現所謂的白領,是一個被數字和賬單牢牢捆綁的“高薪窮人”。
我們這屆35歲前后的中年打工人,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窮”的一代。
為什么我們賺得越多,反而越窮,越沒有安全感?
因為我們陷入了一個致命的認知誤區:錯把“高現金流”,當成了“高資產”。
我們每個月有幾萬塊錢流入賬戶,但這筆錢,它不屬于我們。它只是在我們手里過一下,就立刻被房貸、車貸、孩子的補習班、以及維持“中產體面”的各種開銷,迅速分流殆盡。
我們擁有的,是看起來很高的“工資流水”,而不是真正能為我們帶來源源不斷收入的“資產”。
工資,是公司為購買員工的時間而支付的租金;而資產,才是哪怕不在場,依然能為我們賺錢的“睡后收入”。
這屆中年打工人,最大的悲哀在于,我們用全部的精力去追逐那份不斷上漲的“租金”,卻忽略了去構建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資產組合”。
我們看起來像是在奮力奔跑,時速越來越快,但只要一停(失業或生病),我們就會從高處重重摔下。
我們不敢停。我們用健康換薪水,用家庭時間換晉升,我們活成了一個精密的、不能出任何差錯的“賺錢機器”,卻忘了這機器,不過是一顆大廠螺絲釘。
我們不是在“生活”,只不過是在拼盡全力,活著而已,
那出路在哪里?難道要我們放棄努力,回歸“躺平”嗎?
不。真正的出路,是從此刻起,完成一個核心的“思維轉換”:從“收入思維”轉向“資產思維”。
需要盡力把自己當成公司一樣運營,盡早像一個CEO審視公司財務報表一樣,審視你自己的“個人資產負債表”,甚至開啟一人公司的事業。
立刻開始,把每月收入的一部分,強制性地,從“消費”和“負債”中剝離出來,投入到能創造“資產”的地方去。
這個“資產”,可以是一筆能產生股息的基金定投;可以是能提升我們核心競爭力、未來可以變現的課程;甚至可以是能撬動更多資源的個人品牌。
別再只關心每個月“賺”多少錢了,去關心每個月能“留下”多少、并讓它們“生錢”。
哪怕每個月只能省出1000塊去投資,也意味著我們開始在為自己的人生,修建一條備用跑道。
當擁有的“睡后收入”能覆蓋掉生活基本開銷的那一天,我們才真正獲得了選擇的自由。到那時,休假不再需要勇氣,生病不再伴隨恐懼,工作將回歸它的本質——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被動求生。
別再當那個不敢停下來的“高薪窮人”了。從今天起,為自己建一座無論風雨,都能安然入睡的堅固堡壘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