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月薪1萬,你的領導月薪3萬,請問領導的財富積累速度是你的幾倍?我想你應該會回答3倍。但事實上,這個答案更有可能是5到10倍。為啥呢?
因為你月薪1萬里,可能有7000塊錢都得用來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開銷,像吃穿用度、房租或者房貸,每月真正能靈活使用或者存下來的錢,也就3000塊左右。
而領導月薪3萬,每月投入1萬塊滿足日常生活就行,剩下2萬都能存下來,作為勞動剩余儲蓄。光這一項,領導的財富積累速度就是你的5到10倍了,這還沒算上長期資本復利帶來的差距。
再比如說,你有300萬,我有1000萬,看起來我的資產只是你的3倍。但你的300萬在扣除結婚買房這些相對剛需的支出后,可能只剩余50萬;而我的1000萬扣除這些后,還有500萬。那我的可支配資本就是你的10倍,在選擇奢侈品、大件商品或其他大型消費時,差距就會非常明顯。
同樣的例子還有,比如一臺車從20萬降價到19萬,在你看來,它只不過降了5%的價格,似乎沒什么大不了。但從企業和制造業角度來說,這就很難受了。
因為一款車從研發、生產線開模搭建,再到上市營銷售賣,每個環節都有對應的成本,最后平攤下來,每臺車實際利潤率可能也就5%到10%。所以要是車企真降價1萬,最后可能就得賠本賺吆喝,除非降價能換來大幅走量,否則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咱們再舉個例子。甲一天上班8小時,乙一天上班10小時,看起來乙比甲每天多工作25%的時長。但一天一共24小時,去掉8小時睡覺、3小時通勤加吃飯、2小時洗漱如廁等零碎時間,真正能用來娛樂,或者自由支配、精神休息的時間,其實沒多少了。最后算下來,甲每天還有3小時,而乙只有1小時,那甲可以用來發展副業或者休息娛樂的時間就是乙的3倍。
看到這里,你發現以上這些案例的共性了嗎?它們全都代表著一種很容易被人們日常忽視的反向邊際效應,在財富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大多數人正是沒注意到這一點,才往往陷入溫水煮青蛙的狀態而不自知。
這條思維體系里有個很核心的東西,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剛性支出成本很難節省,比如衣食住行、通勤時間,還有一些雜項支出等等。只有覆蓋掉這些硬性成本,我們才有機會去優化生活節奏、進行資源配置,或者提升利潤空間。要是沒有這種意識,就很容易讓自己持續陷入被動狀態,難以走出來。
就拿前面提到的案例來說,有的人一直被消費主義洗腦,導致存不下錢。但實際上,每當存款額度上升一個臺階,應對生活的壓力與抗風險能力都會提升很多。對普通人來說,有10萬存款和有100萬存款,心態上完全是兩種概念。
再比如許多普通上班族,如果能選擇留在本地工作,住家里,就能節省房租。這筆錢可以讓生活豐富度提升不少。不少在北上廣深的年輕人,每月工資一兩萬,但光房租就得5000塊,大城市物價也貴,導致存不下錢,抗風險能力和心態也就不穩定。
當然,以上很多選擇都是軟性的,像消費觀念,或者在超一線城市還是二線城市工作就業,這些問題沒有固定答案。但只要認真思考,就能為自己的生活節奏和財富積累找到更優解。這就是我一直說的,了解經濟學知識的真正意義。它不是枯燥無用的書本知識,而是能優化人生軌跡,防止掉入更大的陷阱。有時候你想逃避現實當鴕鳥,但別人依然會拿著鐮刀來收割你,這才是真正的“資本永不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