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 70 歲,就像站在人生的回望臺上,看著一路走來的腳印,才慢慢明白:晚年過得苦不苦,其實早在 55 歲左右就埋下了伏筆。這時候離退休不遠,身體還不算太差,正是為晚年 “鋪路” 的關鍵期。
有些老人 70 歲時還能四處旅游、下棋喝茶,日子過得悠閑自在;有些卻被病痛纏身、為錢發愁,一天到晚唉聲嘆氣。差別就在于,55 歲時有沒有準備好這兩樣東西,它們才是晚年幸福的 “定盤星”。
第一樣:硬朗的身子骨,是晚年最大的資本
55 歲時對身體的態度,直接決定了 70 歲時的生活質量。這個年紀,身體機能開始走下坡路,但還沒到 “動彈不得” 的地步,正是調理保養的黃金期。每天抽點時間散步、打太極,少吃高油高鹽的食物,少熬夜、少抽煙,這些看似微小的習慣,積累十幾年,就能在晚年顯現出巨大的差異。
要是 55 歲時總抱著 “年輕時沒享夠福,現在該放縱” 的想法,把 “工作累” 當借口,下班就窩在沙發上不動彈,飯局上胡吃海喝,對身體發出的預警毫不在意,晚年很可能被各種慢性病纏上。晚年的苦,大半都和身體有關。身上沒病,哪怕住小房子、吃粗茶淡飯,日子也能過得有滋味;可要是躺病床上,就算兒女再孝順、手里有錢,也享不了福。55 歲時對身體多一分在意,70 歲時就少一分痛苦,這筆賬怎么算都劃算。
第二樣:夠用的養老錢,是晚年的底氣
55 歲時的儲蓄習慣,藏著 70 歲時的體面。這個年紀,收入相對穩定,該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了。每月從工資里固定存一部分,不輕易動用,遇到合適的穩健理財也可以適當參與,積少成多,才能在晚年有應對突發狀況的底氣。
可要是總覺得 “兒女肯定會管我”,把錢都花在幫襯兒女、滿足晚輩的需求上,自己一分錢不存,晚年很可能過得捉襟見肘。人到晚年,手里有錢才有底氣。不是說要多富有,至少得夠自己看病、買日常用品,不用事事看兒女臉色。55 歲時別總想著 “幫兒女多分擔”,該留的養老錢一定要留足。兒女孝順是福氣,可自己有錢,才能在需要時不用 “求” 別人,這不是自私,是給自己留份體面。
55 歲就像人生的 “中場休息”,往前看還有力氣沖刺,往后看能望見晚年的輪廓。這時候多為身體花點時間,多為養老存點錢,70 歲時才能從容應對生活的風雨。
別總說 “船到橋頭自然直”,晚年的苦與甜,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年輕時一點點攢出來的。55 歲時對自己狠一點,70 歲時才能對自己好一點。愿每個中年人都能明白,好好照顧身體、悄悄存點小錢,就是給晚年最好的禮物,比什么都靠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