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結合”的主要創新點、突出原創性在“第二個結合”上。深刻理解把握“第二個結合”的原創性,是推進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研究、學理化闡釋的必然要求。
「從主體性切入」
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表明,主體性是原創性的前提。只有建立起堅強的主體性,才能在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激發原創性,持續形成思想文化的創新創造成果。文化主體性的建立和鞏固,總是離不開歷史活動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自身在思想文化層面所應扮演的歷史角色、所應發揮的歷史作用的深刻認知與回答。
“第二個結合”作為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一個原創性、標識性成果,其提出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中國共產黨人通過總結寶貴歷史經驗和新鮮實踐經驗,對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在理論上作出深刻認知、在實踐中予以自覺維護,進而對從思想文化層面上看“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作出理論與實踐的深刻回答。
從主體性切入的“兩個是、兩個不是”論斷,即“中國共產黨人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明確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思想文化層面必須擔任的雙重歷史角色,彰顯了對待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同時,“文化主體性”這一概念正式出現在黨的理論話語中,并在“第二個結合”相關問題的語境中展開論述,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關于文化主體性的理性認知和理論自覺。
正是由于有了這樣的認知和自覺作為基礎,我們的文化主體性和精神獨立性才會日益鞏固和彰顯,歷史自信和歷史主動性才會不斷堅定和激活,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創造才會不斷涌現。基于這樣的邏輯和道理,“第二個結合”論斷的完整表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其中的“把”字不可或缺。一個“把”字盡顯文化主體性和歷史主動性,也留足了進行創新創造的廣闊空間。
「明確基本范疇」
任何原創性總是針對特定問題、限定在一定范疇來講的。一旦泛化為針對所有問題、脫離特定范疇,原創性也就立不住了。因此,深刻理解把握“第二個結合”的原創性,必須明確其所要回答的特定問題以及討論這些問題所涉及的基本范疇。
“第二個結合”要回答的特定問題,可大致分為三個圈層:外圈是如何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宏大問題,中圈是如何科學認識和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的中層問題,內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什么結合、能不能結合、把什么結合、結合成什么、怎么樣結合五個前后相繼的基本問題。
討論這些特定問題,會涉及多個基本范疇:
如立場、觀點、方法。“第二個結合”在內在結構上是立場、觀點、方法有機統一,既體現鮮明立場,包括在對待歷史文化遺產時堅守馬克思主義立場、在開展文明交流互鑒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在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時堅守人民立場等,又形成豐富觀點,包括一系列闡述其然、其所以然、其所以必然的論斷和要求,還提出管用方法,包括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以及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守正創新、立破并舉等。
如過去、現在、未來。“第二個結合”在時間縱深上是過去、現在、未來前后貫通,既回望來路,深刻總結黨的百年奮斗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又把握當下,切實回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遇到的現實問題;還展望前途,有力揭示黨領導人民在新征程繼續取得成功的關鍵密碼。
如中國、世界、天下。“第二個結合”在價值關懷上是中國、世界、天下三者兼顧,既堅持立足中國,深刻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中國式”從何而來,深刻揭示黨和人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深化對“中國之問”的回答;又堅持放眼世界,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提供更多中國倡議,為推動建設更美好的世界提供更多中國方案,豐富對“世界之問”的回答;還堅持胸懷天下,站在“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的高度,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拓展對“時代之問”的回答。
如理論、文化、文明。“第二個結合”在目標指向上是理論、文化、文明多維一體,既指向理論創新維度,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形成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成果,豐富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又指向文化創造維度,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賡續和光大中華文脈,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還指向文明更新維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三個維度所指向的創新創造成果,分別對應“第二個結合”所形成的理論形態、文化形態、文明形態。
總之,“第二個結合”不僅僅是一個概念、一個論斷、一個要求,而是一個由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思想觀點組成的綜合體。只有明確了上述一些基本范疇,才可能搭建起研究闡釋“第二個結合”原創性的主體邏輯框架。
「把握基本觀點」
深刻理解把握“第二個結合”的原創性,說到底還是要弄清楚支撐其原創性的一系列基本觀點有哪些、其創新創造之處體現在哪里。
毫無疑問,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并反復強調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論斷,是“第二個結合”的核心基本觀點。一經提出就是原創的、新穎的。圍繞“第二個結合”的基本觀點,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了一系列飽含創新性、創造性的思想觀點。
比如,以“融通”“彼此契合”揭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的內在關系,打破并跳出二者不可通約乃至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認識窠臼;以“魂脈”和“根脈”分別定位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我們黨、國家、民族的極端重要性,深化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一不可、必須結合的思想認識基礎;以“化學反應”和“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闡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成就的事實,實證“第二個結合”是可能和可行的。
又如,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概括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要求,指明“第二個結合”的必經環節和有效途徑;以“植根的文化沃土”形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和歷史縱深;以“舊邦新命”指代中國式現代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所擔負的歷史使命,蘊含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要求,賦予“第二個結合”更為廣深的文明意蘊。
所有這些思想觀點不僅富有新意和創意,言前人之未言,而且相互關聯、彼此印證,深度耦合在一起,構成“第二個結合”的基本觀點,支撐起“第二個結合”的原創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深刻理解把握“第二個結合”的原創性,亦當有“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視野、氣度和格局。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高長武)
原標題:《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高長武:這個“把”字不可或缺》
欄目主編:王多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高長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