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講:“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
人生在世,絕大多數苦悶源于管得太多。
活得通透的人,早已學會把精力從無關緊要的事上抽離。
余生面對這三件事,不管不問,反而能積攢福報,迎來好運。
1、閑言碎語不管
俗語講:“是非入耳皆由我,毀譽從人且任他。”
這世間不缺搬弄是非的口舌。
你做得再好,總會有人挑刺;
你行得再正,也難逃被嚼舌根。
活在世上,難免被人議論,也難免議論他人。
一輩子困在別人的唾沫星子里,就容易把日子過成了一地雞毛。
但聰明人明白,別人的嘴,自己的路,若事事在意,只會徒增煩惱。
人言可畏,但更可畏的是自己把閑言碎語當成了枷鎖。
國畫大師齊白石晚年時,曾因畫風革新遭到同行非議。
有人說他“畫的蝦不像蝦,倒像蹦跳的蟲子”,還有人背地里傳他 “靠著早年名氣騙錢,晚年作品全是應付”。
這些話傳到他耳中時,弟子們都替他不平,勸他出面辯駁。
齊白石卻只是揮揮手:“樹大招風,鳥大了什么林子都有。”
他依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研墨,對著水盆里的活蝦觀察三個時辰,再回到案頭提筆。
有次一位年輕畫家帶著嘲諷的語氣問他:“您就不怕這些閑話壞了名聲?”
他笑了笑,毫不在意。
后來,他的“墨蝦” 成了國畫一絕,那些當年說閑話的人,要么改行,要么對著他的畫作自愧不如。
《菜根譚》有言:“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外界的紛紛擾擾,不必讓它擾亂心境。
守住自己的節奏,閑言碎語,自然傷不到你。
人活一世,很難讓所有人滿意,也不需要讓所有人理解。
他人的評價,僅代表他們眼中的你,而非你的真實面貌。
有格局的人,從不在別人的嘴里找自己的價值,而是專注于自己,走穩當下每一步。
2、貧富與否不管
《孟子》有言:“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
人生最大的困局是因為貧富束縛自己的心境。
太在意錢財,人就成了金銀的奴隸;太計較得失,心便失去了自由。
晚清名臣曾國藩,年輕時也曾追名逐利。
30 歲那年,他在京城做官,看到同僚們穿綢緞、乘轎子,自己卻穿著粗布長衫步行上下班,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開始拼命鉆營,想辦法斂財,可不僅沒富起來,反而因急功近利得罪了不少人,連家里寄來的生活費都時常被克扣。
一日,他去拜訪理學大師唐鑒,見對方住著普通四合院,吃著粗茶淡飯,卻氣定神閑。
曾國藩此后大悟,從此不再計較俸祿多少,只專注于做事:
疏通河道時,他親自帶著百姓挖泥;賑災時,把自己的俸祿全捐出去。
后來,他官至總督,卻始終住舊宅,穿舊衣,可百姓都念著他的好,家里的福氣也一代代傳了下來。
《圍爐夜話》有言:“心寬則財寬,心窄則財窄。”
貧富與否,不過是生活的表象,內心的豐盈,才是真正的財富。
聰明的人,不會讓貧富定義自己的人生,而是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活出自己的格局。
錢財是身外之物,內心豁達,才是人生的福報。
3、結果如何不管
《道德經》云:“無為而無不為。”
人生許多煩惱,源于對結果的執著。
太計較結果的人,是背著秤砣走路,越走越沉,反而忘了路上的風景。
國學大師錢穆,年輕時曾立志著書立說,卻屢遭退稿。
他的第一部著作《國學概論》被多家出版社拒絕,有人勸他:
“何必執著?不如改行謀生。”
錢穆卻淡然道:“學問之事,但求耕耘,不問收獲。”
他繼續潛心研究,最終成為一代宗師。
晚年時,有人問他:“若當年著作一直未能出版,您會后悔嗎?”
他笑道:“學問是自己的,出版與否,不過是外緣。”
《小窗幽記》有言:“盡人事,聽天命。”
許多時候,我們太想得到結果,最終錯失了成長。
智者不會讓結果束縛自己,而是在過程中享受成長,在努力中修煉心性。
你做的每一件好事,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饋給你。
人生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不計較結果的坦然。
做好現下該做的,剩下的,交給時間。
俗語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你的福氣,蘊藏于你的心態之中,體現于你的品行之間,抉擇于你的取舍之際。
不管閑言碎語,心便清凈;不管貧富得失,人便自在;不管結果如何,路便寬廣。
那些不管閑事的通透,不計得失的豁達,不問結果的篤定,終會變成你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