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立即收聽
“這份給‘空調以生命’的夏日清涼,是中國穩健的電力系統給予的底氣。”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想象一下,如果東北氣溫最高飆到39℃,是種什么程度的熱?如果還沒有空調,怎么辦?
這個夏天,東北地區遭遇了55年來罕見的高溫天氣,連中國最北端的漠河氣溫都連續幾天突破35℃大關,地表溫度更是高達65℃。
但是!東北沒有普及空調。
根據《中國住戶調查年鑒2023》的數據,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空調家底”實在有點薄——平均每百戶才擁有56.8臺,甚至是17.7臺和13.3臺,跟全國平均線差了一大截。而在浙江,這個數字是218.8臺,相當于每戶就有2臺以上的空調。
所以,甭管是“在東北的南方人”還是“純正東北銀”,統統熱到破防。
大學生們更是各顯神通:操場扎營睡覺、住酒店蹭空調,甚至自發評選出了“N6聯盟高校”,指的是六所沒有統一安裝空調的985、211院校,分別是吉林大學、蘭州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遼寧大學、太原理工大學。
于是乎,空調就水靈靈地成了東北高校招生的撒手锏。哈爾濱工業大學專門剪了條視頻喊話,“哈工大學生公寓空調全覆蓋,歡迎你”,還在幾天前緊急發布招標公告,要花1849萬采購9955臺空調優先用于學生宿舍。
總之,夏天的這波高溫“烤”驗,刷新了大眾地域間基礎設施配備的差異認知。
但事實上,空調普及率的“冷熱不均”,可不只南北差異,放眼全國乃至全球,都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暴增800%,東北人搶空調
隨氣溫飆升的,還有空調的銷量。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今年“618”期間,空調市場全渠道銷售額達485億元,同比增長16.3%;銷量達1593萬臺,增速17.5%。按一個月活動期算,平均每天賣掉了超50萬臺空調。
這里面,當數東北老鐵買的“最猛”。
以6月23日—29日、6月30日—7月6日兩周數據為例,黑龍江省線下空調市場銷售額分別同比增長817.68%和438%,吉林省線下空調銷售額分別同比增長128.76%和788.4%。
如果分價格段來看,線下渠道的高端市場提升明顯,線上渠道則是 低價機型份額提升較大。
數據顯示,今年“ 618”期間,線下市場中,4500元以上的掛機銷售額占比從18.33%上升至22.05%;柜機則在9000元以上的價格段占比上升明顯。線上市場中,2000元以內的掛機銷售額占比,從2024年的35.8%大幅上升至2025年的46.8%。
而銷量的集中爆發,可把安裝師傅們卷進了“冰火兩重天”。
喜的是頂著烈日裝一臺空調能拿30—50元高溫補貼,旺季一天光補貼就能破千元;愁的是安裝訂單洪水般涌來,比如京東電器城市旗艦店的安裝量7月同比激增300%,有企業甚至創下單日安裝24.5萬臺的史詩級紀錄。
東北更是成了需要“馳援”的安裝前線:海爾從外省征調300余名安裝精銳火速入哈;蘇寧易購聯合各大品牌,緊急增設200人的安裝隊伍,以保障日均安裝率95%以上;美的抽調6個城市超150組跨區域服務工程師奔赴黑龍江、吉林等地……
實際上,空調賣爆的背后,既有高溫物理攻擊的持續施壓,也得益于促銷活動疊加國家補貼的“鈔能力”助攻,推動消費者需求轉化為實際銷量。
當然,還有生產端開足馬力的支持。有數據顯示,6月國內家用空調排產2075萬臺,同比增長17%;其中內銷排產1372萬臺,同比增長35.4%。
中國家庭,戶均1.5臺空調?
從全國范圍看,空調普及率的“冷熱不均”,整體呈現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征。這個格局,跟經濟發展和氣候炎熱程度基本“對上了號”。
空調擁有量最高的前五個省市,分別是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和北京,平均每戶家庭有2臺以上空調。進一步看排名,素有“中國四大蒸籠”之稱的重慶、武漢、南京、南昌四市,除南京和重慶外,所在省份空調擁有量都沒有排進前十。
而要說空調界的佛系選手,其實東北還算不上,而是青海、西藏、云南,每百戶空調擁有量分別為1.6臺、5.8臺、6.6臺。不過這也是意料之中,畢竟人家自帶“天然大空調”(高海拔涼爽氣候),空調需求自然躺平了。
從全國均值看,中國每戶家庭的空調擁有量約為1.5臺。根據中國統計局數據,2023年末全國居民每百戶空調擁有量達到145.9臺。其中,城鎮居民每百戶空調擁有量為171.7臺,農村居民每百戶空調擁有量為105.7臺。
放大到全國超過4.9億戶家庭的龐大基數上算,全國空調總保有量早已突破7億臺。而且隨著需求量的進一步增加,如今全國每戶家庭的空調擁有量還在增長。
說到需求,消費者如今早已不滿足單純制冷,而是恨不得給空調疊加多重buff。中怡康的調研數據顯示,能效高、送風舒適、噪音低、外觀設計好看、匹數合適是家用空調消費關注的最重要五個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養寵家庭來說,最最重要的功能是智能聯網。
“人不在家,遠程開空調救狗命”才是真剛需。奧維云網的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在2024年智能空調的銷售中,線上、線下具備智能Wi-Fi技術的空調分別占到81%和91%。
空調,歐洲的“奢侈品”
接著,我們把視角轉向全球。
從全球范圍看,中國的家庭空調普及率在60%左右,美國、日本家庭的空調普及率則高達90%,位居世界前列。
而一向發達的歐洲,空調普及率并不高。在英國和德國,這一數字僅為5%不到。即使在最炎熱的南歐,也很少有家庭空調普及率超過50%的國家。根據意大利國家統計局2023年公布的數據,意大利的空調普及率為48.8%。
實際上,20年前的歐洲并不需要空調,因為沒那么熱。如今全球變暖,讓歐洲的夏天越來越難熬。今年6月,歐洲多國氣溫持續突破40℃,鐵路停運、學校停課、公共交通癱瘓,甚至已有多地報告與高溫相關的死亡案例。
但當下的現實是:歐洲熱死人了,但還是開不起空調。
◎首先,買空調就像買奢侈品。設備價格從幾百到上千歐元不等,但這只是“入場券”,真正的“大頭”在安裝費。法國、德國等地的安裝費動不動高達1500歐元,某些地區更夸張,買空調+裝空調的總賬單能飆升到7000歐元(約合5萬人民幣)。
◎其次,是承擔不起的電價。在意大利等南歐“火爐”,夏天開空調的電費,能占到家庭月收入的5%,這對中低收入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最后,安裝空調堪比闖關游戲。在很多歐洲國家,裝空調得先經過鄰居、房東,甚至政府相關部門的重重審批,流程難度堪比中國的老樓加裝電梯。
試想一下,熱浪來襲時,看著漫長的審批單,心里是不是更“火”了?
但在高溫加持下,大多歐洲家庭過五關斬六將,用錢包為生存投票。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5年前五個月,中國家用空調對歐洲的出口量,同比增長31.5%,總數高達1277.3萬臺。另據國際能源署報告數據,到2050年,歐盟的空調數量可能會增至2.75億臺,是2019年的兩倍多。
工人們正在生產線上組裝出口歐洲的空調機
7億臺空調的背后的“隱形超能力”
最后,聊聊給“空調以生命”的電力。
上周,不少官媒悄然報道了一條新聞:“7月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
這個數字,比去年同期高出1.5億千瓦,較剛過去不久的6月底上升2億千瓦,相當于同時點亮了146.5億盞100瓦的燈泡。在這股電力洪流里,空調就是頭號“吞電獸”。
入夏以來,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等地電網負荷創歷史新高。其中,江蘇電網負荷首次突破1.5億千瓦,最高負荷較春季平均增長近4000萬千瓦,約90%的增量負荷為空調制冷用電。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用電量“炸”成這樣,全國也未出現大面積停電——工廠照常轟鳴,百姓空調照吹,城市燈火通明。
實際上,這份淡定背后,站著中國特高壓電網這位“超級快遞員”。
當德國人還在為2.8元/度的電費肉疼,咱們的特高壓電網已實現0.01秒從新疆送電到重慶,也就是2000公里眨眼即達,覆蓋范圍和效率更是直接登頂全球王者。
更硬核的是,2024年中國發電量突破10萬億千瓦,占全球發電量近30%,相當于2.5個美國或5個印度的發電總和。
回想20年前,夏天除了汗流浹背還得忍受隨機斷電。如今,這份給“空調以生命”的夏日清涼,是中國穩健的電力系統給予的底氣。
這場高溫“烤”驗也在提醒我們:清涼,在21世紀中葉,已不再是大自然的恩賜,而是需要國家實力、社會協作與技術創新共同構筑的現代生活基石。
保障這份“清涼自由”,關乎生存尊嚴,關乎發展公平,更關乎我們如何在一個愈發炎熱的星球上,構建可持續的未來。
本篇作者|吳燕|責任編輯|沈曉琴
主編|何夢飛|圖源|VCG
8月17日—8月24日,走進埃塞與肯尼亞,直擊非洲新興市場的真實脈絡,開啟企業家的機遇探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