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微博見到有博主認為我軍海軍裝備的小口徑艦炮補彈方式比美國海軍的“密集陣”更加先進,實際上所用的對比視頻并不能夠體現出所謂的“先進性”。
現代水面艦艇,為了加強防空反導能力,通常都采用了導彈、小口徑艦炮等組成的分層防御系統,以確保在不同距離最大限度的攔截來襲導彈。而近程防御系統是艦艇防空反導的最后一道屏障,其中小口徑艦炮在攔截反艦導彈上有較好的效果,使其成為水面艦艇末端防御的主要武器之一。
圖片
為了保證有效攔截來襲導彈,特別是高速、高機動能力的反艦導彈,就需要小口徑艦炮提高反應速度和提高射速。現在主流的超聲速反艦導彈,比如印度的“布拉莫斯”、中國的YJ-12飛行速度達到了2~4.5Ma,小口徑艦炮射速要達到8000~10000發/分,能夠在攔截區域形成密集彈幕,才能有效攔截目標。因此,其彈藥很容易被高速消耗,有限的彈鼓容量很難滿足高強度作戰的需求。
同時,小口徑艦炮要有良好的反應速度,能夠根據火控指示快速指向目標,這就要求炮塔的重量要盡量輕,因此,彈鼓的容量又不能做得太大。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采用快速穩定的補彈方式是小口徑艦炮能夠持續作戰的先決條件。
圖片
各國主流小口徑近防炮補彈系統的情況
“密集陣”近防系統
“密集陣”采用的是彈鼓無鏈供彈方式,使用了一種快速裝填裝置Phalax Deckload System(PDS),將彈藥預先安裝在彈鏈上,裝彈時艦員搖動快速裝彈裝置的搖把,就能將彈鏈上的彈藥自動取下排入螺旋彈箱,并把彈箱內的訓練彈或者空彈殼自動排列在彈鏈鏈節上。使用快速裝彈裝置可以使裝填時間縮短為4分鐘。
圖片
荷蘭的“守門員”近防系統采用的內部補彈形式,同樣為雙端閉合無鏈式補彈,其特點在于將彈鼓及其補彈系統放置在艦艇甲板的下方,通過無鏈輸彈系統向火炮自動機供彈,補彈隱密性強,安全性能高。對彈鼓補彈時,從彈庫調運炮彈方便快速,不需要輸送至甲板上方。所以,“守門員”這套補彈系統是最高效的設計,當然,“守門員”的補彈系統要穿透甲板安裝,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圖片
圖片
730近防系統
730近防系統采用的是彈筐補彈方式和折疊架傳輸補彈方式。彈筐補彈方式首先將炮彈從甲板下方的彈藥庫提升上來,由士兵搬運至730近防系統的炮塔附近,再裝入專用的裝彈筐中,彈筐一次可裝入12發炮彈,由士兵交替傳遞彈筐,最后將裝彈筐放進彈鼓接口,由撥彈裝置進行輸彈。整個補充彈藥過程至少需要三至四名士兵協同操作,而且彈鼓接口在火炮上面,操作起來非常不便,整個補彈作業大約需耗時40分鐘。
圖片
而采用折疊架補彈方式時,將藏放于甲板下的傳送鏈支撐成如圖形狀,一名操作人員將彈箱里的炮彈放置于傳送鏈上,另一操作人員手搖驅動炮彈,其他人員進行輔助補彈,從而完成整個補彈的過程。完成一次整體補彈的過程需要花費大約24分鐘,補彈速度有所提升,仍舊需要多名士兵的參與,同彈筐補彈一樣,彈鼓接口在火炮上面,操作起來非常不便。
730近防炮無論是武器系統還是信息系統的作戰性能均超越了美、荷等西方國家的近防系統,但是備彈量過少,備彈量只有640發(“守門員”的為1190發),且補彈方式落后,作業時間長,這就導致了作戰真空期過長。
1130近防系統
1130近防炮與730近防炮相比,采用了雙彈鼓,備彈量1280發,目前使用的傳統供彈方式,雖然較730有所改進,補彈口由火炮上方改為了火炮兩側。但是仍然需要人工搬運、多人協調、人工手搖的方式來驅動彈倉彈鼓運動進行補彈。而且1130需要從兩邊分別裝填,補滿一個彈鼓需要幾十分鐘,耗時費力。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因此,為了更好的發揮1130近防炮的優越性,提高1130連續作戰能力,還需要發展快速、穩定、現代化的自動補彈技術。新的補彈系統要求自動化程度較高,不僅可以減少戰士數量、 減小戰士體力消耗,加快戰士補彈速率,對戰士的要求也較低。不過,到目前為止尚未見到1130是否采用了高速補彈系統,有待繼續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