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分類是對大學屬性的高度概括,反映了大學的基本特征。
武書連大學分類方法首次發表在2002年《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雜志第5期第43-52頁的《2002中國大學評價》,詳細論述發表在同一雜志2002年第10期第26-30頁的《再探大學分類》。此后,在歷年出版的《挑大學 選專業》中逐漸完善。
武書連大學類型劃分包含三個維度:學科比例、科研規模、師資水平。大學的類型分為類和型兩部分:類反映大學的學科構成;型表現大學的科研規模和師資水平。
按科研規模和師資水平劃分大學型
大學按科研規模和師資水平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等4大型。
分型標準
研究型大學是科研得分最高的大學群體。2025年共41所大學入選研究型大學。
研究型大學雖然僅占全國普通大學總數的5%,但其科研產出和高端人才培養貢獻極為顯著。科研成果占全國大學總科研成果43.4%,在校博士生占全國總在校博士生54.8%,在校碩士生占比23.2%,在校本科生占比6.64%,教師數量占比12.6%。
按學科比例劃分大學類
中國大學按學科比例分為綜合類、理文類、文理類、理科類、文科類、專業類等6大類。
分類標準
以清華大學為例,理科在校生占比64.3%,文科在校生占比35.7%,但其理科在校生人數最多的與次多的學科門類之比為4.1,文科在校生人數最多的與次多的學科門類之比為3.5,不符合綜合類標準,符合理文類標準,故按照武書連中國大學分類標準,清華大學參考類為理文類。
大學動態分類體系
現行的大學分類(綜合、理工、師范等)難以動態呈現大學發展中學科的變化。大學通過增加或減少某類學科、整合資源、調整發展重點,其內在學科結構已經同傳統大學類型標簽大相徑庭。
武書連大學分類的核心優勢在于其能夠依據大學每年的學科招生規模和科研成果產出,動態展示大學的學科建設側重點與發展軌跡。
對于廣大考生及家長,基于學科招生結構和科研成果產出的分類,更能反映大學的優勢學科。考生填報志愿時,應匹配自身興趣與大學的優勢學科,規劃未來發展方向。
對于高校,可以通過觀察自身在武書連大學分類體系中的位置變化以及與同類型標桿大學的對比,評估自身學科布局的成效、辨識特色發展的路徑、發現潛在提升空間,為戰略規劃、資源優化配置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和方向指引。
研究型大學名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