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學10名教師長期曠工,學校在7月10日發了通告,給了30天時間讓這些人回來申訴或者“回頭是岸”。可日子一晃到了7月12日,記者跑去問學校,得到的回答卻是:一個都沒聯系回來。 這局面,確實有點尷尬了。10個大活人,受過高等教育的老師,怎么就鐵了心,連最后辯解的機會都不要了?
學校教師工作部的人跟記者透了底:這10個人里,情況分兩種。一種是學校當初真金白銀送出去培養的博士,指望他們學成歸來報效母校的,結果倒好,人家翅膀硬了,直接不回來了;另一種是學校正兒八經招聘進來的博士,干著干著,也不知哪天開始,人就不見了蹤影,招呼也沒打一個。
這就讓人納悶了:這“事業編”的金字招牌,多少人擠破頭想要,怎么到了他們這兒,就成了說扔就扔的包袱?甚至學校最后遞過來的臺階,都懶得踩一下?
仔細琢磨,這事兒沒那么簡單,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在現實里做的艱難選擇。
“想走走不了”的憋屈,可能把人逼急了。
就像網友“好學羅逍遙”說的:“這種大概率就是單位卡他們離職而已”。這話聽著刺耳,但未必沒道理。想想看,特別是那些學校花了錢送出去的委培博士,簽的協議里,動輒就是五年、八年的“賣身契”,還有高額的違約金等著——讀博前給的安家費、培養費,想走?先吐出來,可能還得再賠上一筆。走正規程序辭職?報告打上去,學校一句“工作需要”或者“培養成本還沒收回”,就能給你按在那兒。
更要命的是檔案,這東西在咱們這兒,有時候比命根子還重要。有網友“水滴大世界”看得透:“單位就卡檔案不讓人走,法院判了離職還能拖你一兩年!”檔案被扣著,新單位沒法接收,社保、工齡、評職稱全給你卡死,職業生涯直接停擺。想想林偉銳老師那事兒,被指曠工解聘后,維權路走得有多艱難?
面對這種“合法”的枷鎖,有些人可能真是溝通無門、申訴無果之后,心一橫:編制我不要了,工資我也不要了,檔案你愛扣扣著吧,這牢籠我非得出去不可! 這種“絕情”,更像是被逼到墻角后的絕望反擊。
“五線小城”的無奈,現實比人強。
網友“tigershuai”點得明白:“大同,山西最北面的一個五線小城市…既偏僻,經濟也不發達,想留住人才真的很難。”這話戳中了很多小城高校的痛處。
對這些博士老師來說,大同這座城市能提供的舞臺和發展空間,跟北上廣深甚至一些強二線城市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這不光是錢多錢少的問題(當然錢也很重要)。在這邊,可能搞科研找不到好團隊、買不到先進設備、參加不了像樣的學術會議;評職稱、拿項目,名額有限,競爭激烈,還可能有你看不見摸不著的障礙;再想想孩子的教育、家人的就醫、配偶的工作機會……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壓力。
當南方更好的高校或企業拋來橄欖枝,開出的條件讓人心動,而大同這邊又死卡著不放人時, “拋棄編制,南下重新開始” 這個看似冒險的選項,反而成了一條出路。對他們來說,編制那點安穩,抵不過對更好生活和職業發展的渴望。 這份“絕情”,是對現實差距的清醒認識和對改變命運的孤注一擲。
“心涼了”比什么都可怕。
網友“斜風細雨”回答得尖銳:“靠感情也可以留人,問題是不給錢、也不讓人家干事業,最重要的,很可能還把人家不當人。” 這話聽著重,但可能真說中了一些老師的感受。
如果在學校里,整天覺得不被尊重,行政命令壓過學術討論,自己的意見沒人聽;覺得不被信任,各種繁瑣的規矩、考核把人捆得死死的;當初承諾的科研支持、發展平臺,最后都成了空頭支票;或者看著資源分配不公,干活的比不上會鉆營的……這種環境下,再鐵的飯碗,飯也吃得也硌牙。尊嚴被一點點消磨,信任被一點點瓦解,心也就一點點涼透了。當一份工作只剩下壓抑和失望,離開就成了唯一的念想。
當正常離開的路被堵死,“不辭而別”就成了保護自己最后一點尊嚴、逃離窒息環境的無奈之舉。他們對學校通告的漠視,不是不想說,可能是覺得說了也沒用,不如徹底了斷。 這份“絕情”,是心死后的沉默。
“算明白了賬”,編制神話破滅了。
通告發了沒人理,說明這10個人早就想清楚了,連編制被注銷的后果都認了。就像網友分析的:“他們曠工期間沒有領工資……索性什么都不要了。”
這透露出兩層意思:第一,他們很可能在外面已經找到了下家,甚至站住了腳。新地方給的平臺、待遇、發展機會,讓他們覺得值得冒檔案不全、可能被追責的風險(畢竟現在有些地方挖人,重建檔案或變通操作并非完全不可能)。第二,他們對“事業編”的光環,已經祛魅了。 編制帶來的穩定,被它附帶的枷鎖(服務年限、地域限制、管理束縛)大大抵消了。
當“鐵飯碗”變成了“鐵枷鎖”,他們覺得用這個“枷鎖”換取自由身和新的可能性,這筆買賣劃得來。 學校的30天申訴期?在他們看來,不過是走個過場,他們和舊體制的那根線,自己早就剪斷了。這種“絕情”,是權衡利弊后,對傳統路徑的主動拋棄。
說到底,大同大學這10個人的跑路,像一盆冷水,澆醒了很多還抱著“編制萬能”想法的人。它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時代變了,人心也變了。光靠一個“事業編”的名頭,捆不住人才想飛的心。特別是在那些資源有限、機會不多的地方,如果留人只靠“卡檔案”、“定天價違約金”這些冷冰冰的手段,而不是真心實意地改善環境、尊重人才、搭建平臺,那“人跑了”的尷尬,恐怕還會一次次上演。這10個人的“絕情”背影,是給所有類似高校敲響的一記警鐘:留住人,終究還是要留住心。
你認為小城高校有哪些辦法可以留住人才?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