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我國申報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也是我國第60項世界遺產。“西夏陵”遺址分布范圍約40平方公里,是西夏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址。考古研究表明,目前西夏陵陵墓群已發現9座、271處陪葬墓、5.03公頃北端建筑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這座宏偉壯麗的陵墓群,不僅見證了西夏的輝煌歷史,更以其獨特的多民族交融特質,向世界揭示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特質的深刻內涵。
西夏陵不僅具有獨特的陵寢制度,還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與建筑構件,涵蓋西夏石雕、陶瓷、鑄造、紡織等多個產業,以其獨特的方式濃縮了西夏政治制度、多民族特征、宗教信仰、生業方式和文化與技術成就等方面的信息。西夏陵既保留黨項族固有文化傳統,又融合了周邊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民族的文化要素,體現出西夏王朝融匯多元的文明特色,在中華文明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具有特殊的見證地位。
西夏陵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見證。作為古代帝王墓葬,它的選址思路、建筑形制、建筑構件、出土的文物等諸多方面均受到唐宋文化的影響,體現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
西夏學已有百年發展歷史。與西夏相關的出土資料豐富,包括文物、文獻、遺址等多項內容,使原本沒有史書的西夏,活靈活現展現在世人眼前。通過西夏學的百年發展,看出西夏不僅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產,還通過這些遺產證實自身對中華文化的深刻認同。
在賀蘭山東麓的戈壁灘上,九座巨大的黃土陵臺沉默矗立了將近千年,它們就是后來被稱之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陵區之內,270多座陪葬墓星羅棋布地環繞在帝陵周圍。陵區每座陵臺都建有兩到三座碑亭,部分陪葬墓也有碑亭。這些碑亭如今早已蕩然無存,大大小小的殘碑被考古人員從碑亭遺址中一一清理出來,有4400余塊之多。刻有文字的殘碑給人們帶來驚喜,但殘碑破碎的程度又不免讓人失望。因為依據這些破碎的殘碑,我們至今還難以一一確定這九座陵臺主人的歸屬,更不用說那270多座陪葬墓墓主的身份。盡管如此,學術界還是從支離破碎的殘碑碑文的綴合拼接過程中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作為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遺產,西夏陵的發掘與研究不僅將補全中華民族帝陵譜系中缺環,更為西夏學、“一帶一路”的研究提供助力。西夏陵申遺歷程及其成功的實例也說明,中華文明的寶貴歷史遺產亦是全人類文明的歷史遺產,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在當今世界依然能夠為人類文明的傳承、保護與發展貢獻東方智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齊澤垚
新媒體編輯: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