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貢r間2025年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這座沉睡于寧夏銀川賀蘭山東麓的西夏皇家陵園,歷經(jīng)千年風霜,終于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身份向全球展現(xiàn)其獨特價值。
近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5.03公頃北端建筑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錯落有序分布,與峰巒疊嶂的賀蘭山共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qū)景觀,見證著11至13世紀寧夏平原的風云變幻。
西夏陵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從黃土地上的千年秘境到世界矚目的文明豐碑,西夏陵的考古發(fā)現(xiàn)猶如一把打開時光之門的鑰匙——讓一個神秘王朝重見天日,更以其“歷史的活態(tài)見證”和“絲路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見證”之姿,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歷史的活態(tài)見證
西夏(1038—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黨項族建立的王朝,與宋、遼、金并立,史稱“西夏”或“大夏”。其疆域主要包括今寧夏大部、甘肅西部、青海東北部及內(nèi)蒙古西部地區(qū),都城為興慶府(今寧夏銀川)。1227年,西夏滅亡。西夏文字逐漸失傳,王朝歷史雖見于部分史書的零星記錄,但很難相對完整地重現(xiàn)西夏歷史原貌,直至近代一次偶然的發(fā)現(xiàn)才使得西夏歷史重新納入學術研究的視野。
20世紀30年代,德國漢莎航空公司飛行員卡斯特爾飛越寧夏賀蘭山時,用隨身攜帶的相機“定格”下山腳下一片神秘的建筑——圓錐形的“土堆”,并收錄進其《中國飛行》一書。
1972年至1977年,考古人員第一次對“西夏陵”進行系統(tǒng)調(diào)查和科學發(fā)掘,證實了圓錐形的“土堆”就是“西夏陵”,處于賀蘭山之東,與《嘉靖寧夏新志》所記載的“西夏陵”地理區(qū)位完全吻合,“西夏陵”被最終確認。
西夏陵的選址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的特點,整體朝向基本為南向偏東,西北傍高山,東眺興慶府與黃河,背山面水、地勢高敞、面向開闊,并且各座陵的空間軸線都與賀蘭山的某個山巒頂峰相關聯(lián),借山勢襯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弘氣勢。帝陵外圍均建有夯土城墻,四角設角臺,南門設闕樓。二號陵的城垣遺址顯示,其墻體采用“版筑法”分層夯筑,工藝極為精細。在帝陵遺址出土了大量琉璃鴟吻與瓦當,紋飾兼具中原蓮花紋與黨項族特色幾何圖案。陪葬墓中出土的鎏金銅牛、絲織品等,印證了西夏作為絲路樞紐的國際貿(mào)易地位。
西夏陵申遺咨詢團隊負責人、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陳同濱談到,對中華文明而言,西夏陵非常形象和生動地見證了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對世界而言,它填補了11至13世紀寧夏平原周邊200年的歷史空白。
見證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fā)展的重要實物
西夏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fā)展中扮演著獨特而重要的角色,西夏陵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見證。
西夏雖為黨項族建立的政權,但其統(tǒng)治集團深諳中原“大一統(tǒng)”政治智慧。李元昊稱帝后,刻意強調(diào)西夏的正統(tǒng)性,祭祀中原王朝認可的“昊天上帝”,沿用“年號”紀年,仿效唐宋制度推行州縣制與官僚體系。通過對中原政治符號和治理模式的主動接納,共享“天下觀”、提升國家認同。
西夏文雖為黨項族創(chuàng)制,但其造字邏輯深受漢字“六書”影響。西夏并未廢除漢文,而是推行官方文書并用西夏文、漢文兩種文字,佛教經(jīng)典以漢文譯本為底本轉(zhuǎn)譯為西夏文。
考古人員在清理7號陵東西兩座碑亭遺址時,從廢墟中發(fā)掘出大量西夏文與漢文殘碑,這些破碎的石刻成為破解西夏歷史密碼的關鍵碎片。從中成功拼合出一塊西夏文碑額,并考釋出碑額上16個西夏文篆書為:“大白高國護城圣德至懿皇帝壽陵志文”。由此,七號陵被確定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壽陵,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座可以確定主人的西夏帝王陵墓。
西夏陵出土文物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3號陵出土的“迦陵頻伽”(妙音鳥)構件,與佛教有密切的聯(lián)系。一米五以上的巨型鴟吻,比宋遼同期同類構件更大,既呈現(xiàn)中原建筑傳統(tǒng),又呈現(xiàn)黨項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習俗。這些碎片拼在一起,就是西夏與中原“雙向奔赴”的活歷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孫伯君談到,當世界凝視西夏陵的夯土陵塔與漢文、西夏文多文種碑刻,看到的不僅是一個王朝的余暉,更是中華文明“多元聚為一體,一體容納多元”的生動詮釋。
絲路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
西夏立國西北,雄踞絲綢之路關鍵節(jié)點,其統(tǒng)治區(qū)域覆蓋河西走廊、河套平原與賀蘭山麓,既是中原農(nóng)耕文明的西陲屏障,又是連接西域與中原的樞紐。
西夏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其可以將多元文化熔鑄為獨具特色的西夏文化。西夏考古遺存中的器物、建筑、文獻與藝術,生動展現(xiàn)了絲路文明交融的微觀圖景,西夏陵即作為多元文化交融影響的見證。
西夏瓷器兼具中原定窯的“白瓷釉色”與西域的“釉下彩繪”特征。寧夏靈武窯出土的褐釉剔刻花扁壺,腹部以開光形式刻畫西夏文與牡丹紋,壺身兩側(cè)置環(huán)耳便于攜帶,既符合中原審美又適應游牧民族生活需求。這種特殊的陶瓷風格,正是絲路商貿(mào)往來催生的創(chuàng)新產(chǎn)物。
西夏金銀器的裝飾紋樣、造型特色、藝術風格和制作工藝受到唐宋文化、周邊民族文化、絲路文化、宗教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西夏金銀器文化,生動展現(xiàn)出各民族間文化藝術上的交往交流交融。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西夏以“承唐仿宋”的制度建構為經(jīng),以多民族交融的文化創(chuàng)造為緯,既以開放包容的胸襟擁抱絲路文化,又以獨具匠心的智慧熔鑄出新的文化形態(tài),在絲路駝鈴與黃河濤聲交織的西北大地上,編織出一幅絢麗多彩的文明織錦。
從興慶府巍峨的宮殿到黑水城塵封的典籍,從拜寺口雙塔的飛檐到西夏陵肅穆的碑亭,每一處遺跡都在訴說著一個民族如何將唐風的雍容、宋韻的雅致與游牧的豪邁融于一體,最終在11至13世紀的西北大地上,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鋪設了一塊堅實的基石。
申遺成功開啟了西夏陵的全新篇章。面向未來,我們對這座珍貴文化遺產(chǎn)的認知與價值闡釋,仍需在細致入微的探索中不斷拓展對其歷史內(nèi)涵的理解,使其成為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文化橋梁,展現(xiàn)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齊澤垚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責任編輯:常暢
新媒體編輯: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聯(lián)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