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這是李白《越中懷古》中的詩句,他以一個詩人的情懷向我們訴說著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終報大仇,衣錦還鄉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領軍隊爭取霸權,攻打越國,沒成想卻被越國打敗,在兵敗逃亡歸國途中,闔閭不幸去世,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夫差重用伍子胥和伯喜,獎勵耕織,發展經濟,訓練軍隊,幾年的養精蓄銳之后,吳王夫差率領軍隊攻打越國,希望一雪前恥。
越王勾踐率軍迎戰,兵敗后逃到了會稽山,被吳王的軍隊圍困。
越王派文種前去議和,而吳王其實早就等著這一天,在父親去世后,他心中每天所想就是能夠為父親報仇,一雪父親的恥辱,這一天終于被他等到,在談判中,他是懷著怎樣巨大的欣喜,他日為一國的君主現如今只能臣服于自己的腳下,最終他沒有選擇殺死這個仇人,而是留著他的命,慢慢的折磨他,讓他記住每一天所受的痛苦。
曾經的天之驕子現如今只是吳國的一個卑微奴仆。闔閭墳墓旁邊的一個小石屋是勾踐新的“宮殿”,喂養馬匹、打掃衛生、守墳是勾踐每天的工作,不能有怨言也不能怠慢,“問疾嘗糞”是多年的忍辱負重。
三年后,勾踐仿佛被磨掉了血性一般,任人作踐,終于這樣的種種作為換來了夫差的信任,勾踐重新踏上了故國的領土,吳王不知道看起來沒有利爪的弱貓其實是一頭猛虎,一頭懂得隱忍的猛虎。
回國后,舒適的席子被取而代之的是硬邦邦的柴草;每日必嘗的苦膽是對自己的不斷警醒,他詢問自己:“會稽的恥辱是你能夠忘記的嗎?”
勾踐禁止貴族們享有高官厚祿掌握軍事大權卻無所事事,于是向越國人求賢,禮賢下士,重用范蠡、文種、計然、逢同;同時,勾踐采取多種方法獎勵生育解決軍隊兵源短缺和缺少生產勞動力的問題;勾踐也獎勵耕織,輕徭薄賦,發展經濟,穩定市場物價。
采取遠交近攻,表面上厚待吳國,暗地里勾結齊國,親近楚國,附屬于晉國以抗擊吳國;積極訓練軍隊,開展水戰,每時每刻都不忘國家破亡的悲憤,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帶領越國人發憤圖強,滅掉了吳國,完成了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越王勾踐之后,越國雖然也衰退了,但是他那種奮發圖強的精神,不斷的激勵著后世的人們,蒲松齡就曾經以“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來激勵自己。
1995年在湖北省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件令世人震驚的文物,地下沉睡兩千多年之后,劍身上依然是凌冽的寒光。
“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劍身上的這八個字向我們道來了這把劍的歷史。沒錯,這把劍的主人正是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
雖然已經在地下深埋兩千三百多年,至今仍然鋒光奪目,明潔如新,寒氣逼人。越王勾踐劍被壓彎之后,很快就會反彈平直。出土之后,考古家們做過實驗,該劍輕輕一揮,26層疊成一扎的白紙便被輕松截斷。
為什么這把劍能夠鑄造的如此鋒刃,埋入土里這么多年,也沒有生銹?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尤其是精良的兵器在武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死后,他的常用劍,必定會作為國寶被珍藏起來,不可能在其他國家出現。越國地處太湖地區,與出土地湖北江陵望山相距1000多公里。
為何顯赫一時的越王勾踐的寶劍最終被埋藏于楚國楚悼王的曾孫“邵滑”的墓中?
越地兵器出現于楚地墓葬。有人認為,春秋末年晉國聯合吳國以抗擊楚國,楚國聯合越國希望占領吳國,相互勾結,互相報聘,所以吳國的物品到了晉國,越國的兵器出土于楚地墓葬。
也有人認為,楚國和越國關系密切,楚昭王娶了勾踐的女兒為妃,越王之女是楚昭王的寵姬。
所以,勾踐劍也可能是跟隨勾踐的愛女作為嫁妝到達楚國。
還有人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為了強化鞏固聯盟關系,常常互換人質。楚國和越國確立了盟國關系,越王勾踐劍可能就作為收繳的戰利品到達了楚國。
越王勾踐劍鑄造精細,技術高超那它使兵器還是禮器?很多人偏向于越王勾踐劍是禮器。首先,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不僅是進攻和防守的重要武器,也是上層人物標記身份的重要信記。
越王勾踐劍雖然沒有裝飾性的標記身份的玉劍具但它的劍格上有藍色琉璃的鑲嵌。琉璃在春秋戰國時期比較稀有,但是地位不高,用琉璃做裝飾顯然比玉具劍珍貴。
其次,先秦時期,人們已經能夠較好的控制青銅鑄造中青銅合金的比例。越王勾踐劍錫的含量是百分之十六,說明這把劍柔韌度不夠,質地清脆,可能掉在地上就能摔碎。
先秦時期,防身所用的甲胄已經出現并且普及,如果越王勾踐劍是兵器那它遇到甲胄就會彎曲變斜不能自衛或者用來作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