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新文風倡導“短、實、新”,要把改進文風同改進黨風統一起來。這昭示我們,理論傳播的文風具有雙重意涵:一是作為表征作品風格的媒介話語,旨在推進理論傳播作品新鮮活潑、生動暢達,近年來的融媒體作品拓展了文風的內涵;二是反映新聞輿論工作作風的政治話語,本質上是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主流媒體要實現高質量理論傳播,必須以效果為導向,將媒介話語與政治話語相統一的文風建設作為關鍵。
以輕量化傳播提升黨的創新理論影響力
短就是要力求簡短精練、直截了當,要言不煩、意盡言止,觀點鮮明、重點突出。以文風的“短”解決“傳而不達”問題,需要處理好兩組關系:
“微小”而不遺“要義”。當前短視頻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主流媒體客戶端等平臺的傳播內容更短、更快、更靈活,傳播效率也更高。新時代的理論傳播,不僅要有系統的、深具思想厚度的學理化闡釋,更需要面向大眾、利用新渠道,化“宏大”為“微小”的大眾化表達。人民日報在解讀黨的重要會議、重要文件精神時,常常使用“精讀”“劃重點”“要點速覽”等提煉關鍵表達,以圖文、H5、條漫等形式,通過新媒體渠道第一時間進入輿論場,以幫助受眾短時間內了解核心要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面向新媒體端的“主播說聯播”專欄,以短小新穎的口播評論將黨的創新理論寓于對新聞事件、社會現象的分析點評中,延展主流媒體的品牌影響力。這些微小而不失焦、簡潔且更鮮活的理論表達,降低了閱知難度、增強了用戶黏性、提升了傳播的觸達率,有助于實現理論傳播要點醒目、微而易知的效果。
“輕量”而不乏“力道”。新時代的理論傳播應走出數量與頻率的思維定勢,更加注重質量與效率,做到“體量輕”而“力道重”。黨的很多理念都是以精短而深刻的表達深入人心、引領時代,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準確地闡明了理論與實踐的深刻關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通俗地宣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階級屬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直觀地表明了科技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突出作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形象地反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主流媒體的理論傳播更應傳承這一優良文風,用接地氣的語言表意深刻的道理,以四兩“立”千斤。
以差異化傳播提升黨的創新理論說服力
雖然理論是面向大眾的,但實現高質量理論傳播必須重視群體、場域等的差異,進行分眾傳播。以文風的“實”解決“達而不通”問題,重點要抓住兩個面向:
面向青年的跨世代認同。青年群體尤其是“Z世代”具有鮮明的網絡化特征,對新鮮事物敏感好奇,不喜陳詞濫調、強行說教。因此,面向青年群體的理論傳播應力求務“實”,避免理論概念化、闡釋程式化,要善于運用融媒體技術和年輕化語態,循循善誘激發他們的自主認知意愿,進而實現青年群體對理論的準確認知和自發認同。近年來,一批年輕態的理論節目涌現,如《黨課開講啦》《馬克思是對的》等,這些理論節目采用短視頻、動漫、VR(虛擬現實)體驗等表現形式,以朋輩講述、代際問答、共同朗誦等手段,關注青年人面臨的專業選擇、人際關系、心理健康、職業壓力、婚戀交友等現實問題,把理論和政策轉化為富有理想情懷、青春氣息的具象化語言和實際有效的思想方法娓娓道來。
面向世界的跨文化認同。在跨文化傳播中,“文化折扣”現象普遍存在。由于文化差異和文化認知程度的不同,在接受異質文化產品時,受眾的理解度、認同度等都會相應打折扣。降低中國觀點國際傳播的“文化折扣”,要以文風實為突破口:一是要精準把握不同文化語境的差異,面向不同國家采用不同的傳播策略和表述方式,避免理論國際傳播中目標受眾與傳播策略的虛化。二是要借助“他”視角敘事與釋理,讓他者評價成為中國理念跨文化傳播的具體載體,以期消解國際社會的誤讀,提升中國話語的說服力;三是要以中外歷史文化的共通性講好中國故事。
以共情化傳播提升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力
理論傳播的文風“新”,絕不僅僅體現為新鮮的話語表述,更體現在以指導實踐為目標,對改革發展的難點、堵點和干部群眾認識上的疑惑點、模糊點保持敏銳,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思路,進而推進理論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新舉措。以文風的“新”推動實踐“知而行”,重點要把握兩個方面:
以建構新關系增強實踐內生動力。傳統的理論傳播往往是以媒體為中心,把受眾作為客體;而在理論的實踐轉化中,受眾則是作為“主體”存在的。這提示我們,要調動實踐主體的積極性,實現理論到實踐的順暢轉化,就要建構一種新的傳播關系,即“主—主”關系。而將理論及創新實踐作為“主—主”交往的中介客體,有助于增進主體之間的共情、提升理論傳播效果。以“浙江宣傳”公眾號為例,所推出的《“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歷史不會濃縮于一個晚上》《“低級紅”“高級黑”的六種形式》等引發廣泛好評,正是主創團隊始終堅持“說人話“——以平等對話的姿態與讀者交流;“切熱點”——感同身受廣大讀者的所思、所憂、所盼;“有態度”——與讀者在價值理念上同思考、互啟發。
以啟發新思路引導實踐方向。黨的理論來源于實踐,目的在于指導實踐;理論傳播的價值最終也體現在“學懂弄通”基礎上的“做實”。理論傳播的文風“新”,在于通過引導人們深入認識理論背后的現實意義、現實背后的理論邏輯,以及理論、實踐與個人的深刻關系,形成橋接理論和實踐的新闡釋、解決現實問題的新思路。
來源 | 光明網
原標題 | 踐行“短實新”文風 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 | 李舒(中國傳媒大學信息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