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對雷佳音的評價甚至使用了“令人反感”這樣的措辭。
從廣受歡迎的國民演員,究竟是如何走到如今這一步的……
“三料影帝”雷佳音的成長軌跡
雷佳音的演藝之路曾被視為“厚積薄發”的典范。
在2017年之前,是他默默積累的階段。
他曾參演《回家的誘惑》飾演“品如哥哥”,也在《杜拉拉升職記》中跑龍套,多年未獲廣泛關注。
轉折出現在2017年,雷佳音迎來了事業的突破點。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的陳俊生一角讓他一炮而紅,觀眾既痛恨他的“渣男”形象,又同情他的無奈處境。
憑借這一角色的成功,雷佳音正式邁入事業巔峰期。
直至今年,他接連出演《長安十二時辰》《人世間》等作品,成為“視帝大滿貫”得主,并受到張藝謀、馮小剛等導演的青睞。
然而,這種“好用”“不挑戲”的特質,也使他逐漸陷入“高產但質量下滑”的困境。
2023年至2025年間,他主演或參與的作品多達17部,平均每兩個月就有一部新作面世。
這難道不是所謂的“題海戰術”?
網友紛紛調侃:“打開電視是他,走進影院是他,連廣告上還是他!”
作為服務于觀眾的演員,若連觀眾都感到疲憊,也就難怪央媒會出面批評……
央媒親自發聲批評雷佳音“令人厭煩”
央媒此次批評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明確指出了雷佳音的三大問題。
從《我的前半生》的陳俊生、《人世間》的周秉昆,到《第二十條》的韓明、《長安的荔枝》的李善德,雷佳音所塑造的角色雖然背景各異,卻呈現出高度相似的內核。
“皺眉、嘆氣、駝背”成了他慣用的表現手法,幾乎將“被生活壓迫的中年男人”演成了固定模板。其實早年的雷佳音并非如此。
在電影《黃金大劫案》中,他飾演的“小東北”眼神靈動,情緒豐富。
如今的表演卻趨于程式化——“委屈=皺眉,憤怒=瞪眼,無奈=嘆氣”。相較之下,張譯、黃渤等人選擇減少產量,主動尋求轉型,而雷佳音仍停留在“舒適區”,導致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身為演員,雷佳音的表演方式正變得越來越模式化,從“靈氣四溢”滑向“流水線操作”。
更值得注意的是,僅在2025年上半年,他就推出了《長安的荔枝》《醬園弄》《你行!你上!》等四部作品,頻繁登上社交媒體熱搜。
這種高頻曝光雖帶來了熱度,卻也在不斷消耗觀眾的耐心。
演員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演技,如果只顧接戲而不提升自身能力,最終難免被觀眾拋棄、行業淘汰。
觀眾的真實感受才是衡量演員價值的標準。
不過,雷佳音的“令人反感”現象背后,也折射出整個影視行業的深層問題。
類似雷佳音這種情況的演員并不罕見。
張藝謀曾坦言:“如今選角空間其實非常有限。”
馮小剛則稱贊雷佳音“低調、不挑剔、好合作”。
在行業整體低迷的背景下,資方更傾向于啟用“無負面新聞、演技穩定”的中生代演員,導致像雷佳音這樣的“保險型”演員被過度使用。
此外,角色的同質化部分也源于劇本創作的局限。
當前影視劇中的“中年男性”形象往往被簡化為“窩囊”或“苦情”,缺乏多維度刻畫。
作為演員,雷佳音的選擇空間其實相當有限。
更何況,雷佳音似乎也有些“生不逢時”。
2025年,“角色新鮮感”首次超越“演員知名度”,成為觀眾觀劇的首要考量因素。
觀眾已不再滿足于表面精致的“套路劇”,更渴望被真正打動,而非被馴服。
盡管央媒的批評言辭犀利,但對于雷佳音來說,未必是壞事。
這次事件或許能促使他適當減產,靜心沉淀,像張譯那樣暫停工作,回歸生活汲取靈感。
在劇本挑選方面,央媒的批評也可能推動雷佳音走出舒適區,嘗試反派、喜劇等全新類型角色,擺脫“窩囊廢”標簽。
從“國民演員”到被央媒評價為“令人反感”,雷佳音的經歷也反映出:演員的價值不在曝光頻率,而在不可替代性。
當同一張臉、同一種表演風格開始引發觀眾厭倦時,再穩妥的“安全牌”也會變成“風險牌”。
當“不出錯”成為最高標準,恰恰是最嚴重的失誤。
唯有打破同質化、鼓勵創新,中國影視行業才能真正走出“令人反感”的困局。
對于央媒此次對雷佳音的點評,你怎么看?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及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本文旨在傳播積極社會價值觀,無低俗或其他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相關內容!若有存疑之處,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修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