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帶給您獨特的閱讀體驗,感謝您的支持!
原本預計,在今年5月印巴沖突之后,隨著殲十戰機的卓越表現,會有很多國家考慮引進中國殲十。
不過,兩個月過去,情況卻并未如預期般發展,中國武器的出口似乎并沒有那么理想。
比如,原本傳出消息稱印尼有意放棄法國陣風戰機,轉而考慮引進中國殲十,但最終還是決定繼續采購陣風。
就連中國主動提供優惠方案的哥倫比亞,也婉拒了這份合作機會。
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呢?
一,性價比之選
如何定義中國殲十在國際軍貿市場中的角色呢?
答案是:高性價比。
盡管在當前中國空軍體系中,殲十已不算最先進型號,但從全球范圍來看,對多數國家而言,它仍是極具競爭力的空中力量。
畢竟,全球范圍內具備獨立研制三代戰機能力的國家也不超過十個。
以印度為例,其“光輝”戰機歷經數十年研發,最終也只能勉強算作三代機。
雖然中國將殲十歸類為三代戰機,但按照歐美標準,它可被認定為三代半甚至早期四代機,性能并不落后。
特別是在今年5月的印巴空戰中,殲十成功壓制了被譽為“接近五代機”的法國陣風戰機,使其聲望大增。
除了性能優勢,殲十還有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特點——價格親民。
目前,殲十的基本型號售價為4000萬美元,出口巴基斯坦的升級版為5600萬美元,而針對沙特的高端配置則為7800萬美元。
而陣風戰機的售價則高得多,基礎型號起步價就達2億美元,高端配置可達2.5億至2.9億美元。
例如,印度曾以78.7億歐元采購36架陣風,單價折合約為2.61億美元;塞爾維亞采購12架,單價約2.5億歐元。
阿聯酋采購的“陣風”F4版本,單價高達約2.9億美元。而印度在2024年又簽署了26架陣風戰機的采購協議,總價值74.1億美元,平均單價達2.84億美元。
由此可見,法國陣風在性能上被殲十壓制,對法國軍貿形象造成了多大沖擊。
這簡直就是在砸招牌!
吹得那么厲害,價格又那么高,結果卻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這確實令人難以接受。
退款吧!
尤其是在2022年與法國簽署價值82億美元訂單的印尼,在得知印巴沖突結果后,國內輿論一片嘩然,許多人呼吁政府趁戰機尚未交付,趕緊取消訂單。
與此同時,確實有多個國家對殲十表示出濃厚興趣。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過去的兩個月里,殲十的銷售情況似乎并沒有預想中那么火爆。
這又是為何?
二,未被選擇的殲十
需要澄清的是,印巴沖突后,殲十的銷售表現其實還不錯,尤其是在伊以沖突之后,伊朗更是急切地表達了采購意向。
但令人困惑的是,此前印尼國內曾強烈要求取消陣風訂單,最終卻不僅沒有退單,反而追加了采購。
今年5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印尼后,印尼在6月宣布繼續履行與法國的陣風采購協議,并計劃再增購12架。
到了7月,印尼總統訪法期間,又追加采購了24架陣風戰機。
此外,印尼還計劃斥資100億美元從土耳其引進48架“可汗”戰斗機。
說實話,選擇法國陣風還能理解,畢竟法國也算軍工強國,而陣風戰機的表現不佳,可能與印度飛行員的素質有關。
要知道,印度空軍的飛機墜毀數量早已突破四位數。
但選擇土耳其的戰機就令人費解了,難道真相信土耳其擁有成熟的五代機研發能力?
別開玩笑了,土耳其連完整的工業體系都尚未完全建立,連組裝戰機都困難,更別說自主研發先進戰機了。
更令人不解的是,今年5月中旬,哥倫比亞總統訪華期間,中國主動提出以每架40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24架殲-10C戰機,并附贈全套武器彈藥與地面訓練系統。
但哥倫比亞最終還是拒絕了這份極具誠意的合作提議。
最新消息稱,哥倫比亞計劃于今年9月與瑞典簽署采購16至24架“鷹獅-E”戰機的協議,單價約為8000萬美元。
這讓不少人感到困惑。
要知道,“鷹獅-E”是上世紀80年代為對抗蘇-27而研發的輕型多用途戰機,
雖經多次升級后被宣傳為四代半戰機,甚至被稱為“五代機殺手”,但至今未見任何實戰表現。
而且,連法國陣風這種被吹噓為接近五代機的戰機都被殲十壓制,鷹獅-E的實際戰斗力可想而知。
即便如此,哥倫比亞仍選擇購買。
這讓人不禁疑惑,既然殲十在印巴沖突中表現如此出色,為何還會被拒絕呢?
三,軍貿背后的深層邏輯
軍火交易遠非單純的商業買賣。
實際上,它牽涉到國家利益、地緣政治與戰略選擇。
對于沒有完整軍工體系的國家而言,選擇購買哪國武器,往往意味著與該國建立深度戰略聯系。
以印度為例,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軍貿方面對印度并不友善,例如那艘“一美元出售”的航母,就讓印度吃了不少苦頭。
但即便如此,俄制裝備仍在印度軍中占據重要地位。
原因在于,印度的軍工體系多由蘇聯時期建立,因此在后續采購中,優先選擇俄羅斯武器,有助于維護和升級現有裝備。
這也是為什么即使印度需要每年將陣風戰機送回法國進行維護,也仍選擇采購法國戰機。
同樣,這也是為何在俄烏沖突中俄羅斯陷入困境,但其軍貿額仍高達137億美元,并獲得550億美元訂單的原因。
大國的軍事支持往往伴隨著附加條件。
或許有人會問,即便受制于他國軍工體系,難道這些國家就沒有考慮過節省開支,重新建立一條獨立的生產線嗎?
他們確實考慮過,并且也有國家曾向中國提出技術轉讓與生產線出口的請求。
但中國對此一直持謹慎態度。
相比之下,法國似乎更急于拓展市場。
在印巴沖突后,為了保住陣風戰機的出口市場,法國已決定在印度設立陣風生產線,并提供技術轉讓。
印尼也獲得了類似的待遇。
土耳其甚至向印尼承諾,只要愿意采購其戰機,技術轉讓不是問題。
而中國目前尚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當然,對于一些中小國家而言,真正決定采購的因素并非技術轉讓、性能或價格,
而是地緣政治考量。
例如哥倫比亞和阿根廷。
他們并非不了解中國武器的高性價比,但作為美國“后院”的國家,采購中國武器意味著可能面臨美國的壓力。
特朗普時期,若他們引進中國裝備,美國航母是否會采取行動,確實是個未知數。
伊朗之所以積極尋求引進中國戰機,也是希望借助中國力量牽制美國與以色列。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對于大多數國家而言,三代機與四代機之間的差距并不顯著。
這是為什么?
因為越是先進的武器,越依賴后勤保障與完整作戰體系。
導航、武器系統、預警配合、人員培訓、日常維護……
真以為買來四代機就能當作四代機使用嗎?
印度就是個典型例子。
放眼全球,能夠承擔得起四代機后勤體系的國家,其實寥寥無幾。
因此,對很多國家而言,采購武器更多是一種“政治保險”,性能反而不是首要考量。
結語:
其實殲十銷量不佳也無妨。
畢竟中國從一開始就不是以軍貿為主要盈利手段。
中國清楚地認識到,發展軍工是為保障國家安全。
但同樣需警惕的是,若軍工產業過度膨脹,反過來綁架國家經濟和政治,將帶來嚴重后果。
冷戰時期的蘇聯如此,今日的美國亦是如此。
文章信息來源:
鳳凰網:唐駁虎:全面解析殲10空戰對手,法國陣風戰機為何不堪一擊?
中華網:專家:殲 - 10落地哥倫比亞仍不明朗 政治現實的重擊
騰訊網:哥倫比亞拒絕中方好意,采購24架西方戰機,殲10C再便宜也不買
網易:哥倫比亞婉拒中方好意,殲10C再便宜也不買,中國戰機輸在哪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