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背二歌
巴山背二歌,是流傳于四川東北部米倉山南麓巴中市的一種傳統山歌,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誕生于巴山人長途背運的艱辛勞動中,以高亢悠揚的旋律、粗獷豪放的風格著稱,既是勞動號子,也是情感抒發的載體。背二歌的演唱場景集中在米倉古道等險峻山路上,背運貨物的“背二哥”們通過歌聲緩解疲勞、傳遞情感,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
巴中作為川陜交通要沖,歷史上通過米倉古道、漢壁古道等連接南北,背運業在此興盛千年。背二歌不僅是勞動工具,更成為巴山人精神文化的象征,承載著地域歷史、民俗風情與社會變遷的印記。近年來,巴中市通過創新傳承方式(如文旅融合、國際推廣),使其從深山走向世界舞臺。
圖源:巴中市人民政府
歷史起源:古道背運的千年回響
早在秦漢時期巴中境內就有米倉古道供背二哥們行走運送貨物,上通長安,下達成都,在勞動中創造了“ 巴山背二歌 ”,并傳承沿襲至今。據《巴州志》記載,康熙雍正年間,巴山人在勞動時便以歌紓解勞苦,而背運業的興起進一步推動了山歌的傳唱。米倉古道作為連接川陜的商貿要道,背二哥們需背負數百斤貨物翻越險峰,在“蛇倒退”“鬼見愁”等險段中結隊而行。他們以木質背架(與現存于陜西長安縣興教寺慈恩塔院內一塊石碑上的宋代《玄奘取經圖》中使用的工具相似)為載具,形成了獨特的運輸文化。背二哥的群體勞動催生了即興創作的山歌形式,歌詞內容涵蓋勞動場景、故事及時政評議,反映了古代巴蜀地區的經濟交流與社會風貌。
唱詞與音樂特征:山野間的藝術密碼
國家級非遺名錄“巴山背二歌”代表性傳承人陳治華(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 唱詞特征 ?
巴山背二歌的歌詞以七言格律為主,采用賦、比、興手法,襯詞常用實詞,調式為徵調式,曲式結構為上下兩個樂句的單段體,唱腔高亢悠揚,風格粗獷豪放,結束時為長吁短嘆的一聲甩腔,極具地域特色。語言詼諧生動,兼具即興性與敘事性。歌詞中還愛使用雙關語與襯詞,既調節節奏,又表達人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互動。
如:“背上千斤翻巴山,鐵打腰桿都壓彎,打雙赤腳路難走,七十二道腳不干。”此段通過夸張,直擊背運的艱辛,末句“七十二道腳不干”以數字強化畫面感,凸顯勞動者的堅韌。
? 音樂特征 ?
背二歌節奏自由,多為即興,歌者發揮空間大。樂段結構為對應性的上下二句體結構,樂句結構變化較為豐富。背二歌以民族五聲徵調式為主,調式中主要以宮音和商音為主, 充分體現了民歌特色。
表現形態多為一人領唱眾人和或眾人齊唱,領唱者常以長音甩腔(“耶—嘿!”)收尾,聲音穿透力強,適應山谷傳聲需求。
節奏自由松散,隨勞動強度變化,高亢處如翻越山脊,低回處似歇腳喘息,形成“勞動-音樂”的共生關系。
精神與文化價值:巴山人的靈魂史詩
圖源 : 巴中市人民政府
“巴山背二歌”是巴山人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是記錄社會發展的活典籍和研究巴山人歷史的真實依據,它承載著巴山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性。
背二歌是巴山人面對自然險阻的樂觀宣言。如歌詞“一天不唱那東西,天上太陽不偏西”,以幽默消解苦難,展現勞動者的智慧與豁達。其蘊含的集體協作精神(結隊而行)、堅韌品格(“鐵腳桿”意象)至今影響巴中地域文化。
歌詞內容為研究古代川陜商貿、交通史提供口述史料。其即興創作模式與音樂結構對現代民歌創作具有借鑒意義。
當代保護與發展:從活態傳承到創新傳播
? 保護挑戰 ?
現代化交通取代傳統背運,從業者銳減,傳承人老齡化問題突出。據調查,南江縣楊壩鎮目前僅千余人掌握演唱技能,青年一代多外出務工,口傳心授的鏈條面臨斷裂。
? 教育傳承 ?
巴中開放大學南江分校(南江縣社區學院)積極打造“能者為師”特色課程,專門組建巴山民歌傳習班。通過校園興趣班年均培養百名學徒,并編創融合小品、舞臺劇的新形式(如《夢境光霧山》行浸式演出),吸引年輕觀眾。
“巴山背二歌”傳習所(圖源: 巴中市人民政府)
? 文旅融合 ?
光霧山景區以背二歌為主題打造夜游項目,與米倉古道結合推出沉浸式夜游項目“夢境光霧山”,游客參與互動演出,使非遺成為旅游經濟新引擎。
? 國際傳播 ?
巴中市借力國際賽事(如湯尤杯)展示非遺,推動剪紙、背二歌等元素跨界融合,拓展文化影響力。
大型曲藝劇《望紅臺》里的“巴山背二歌”片段(圖源 :巴中市人民政府)
? 政策支持 ?
巴中出臺《巴中市紅軍文物保護條例》《巴中市石窟保護條例》,將非遺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并完成87處歷史建筑普查,構建“文物+非遺”立體保護體系。
情景歌舞《巴山背二歌》融入大型民俗音畫《下里巴人》(圖源 :巴中市人民政府)
巴山背二歌是鐫刻在米倉古道上的文化基因,其藝術魅力與精神價值跨越時空,成為中華農耕文明與山地文化的縮影。當代保護需平衡傳統內核與現代創新,通過數字化記錄、活態展演及國際傳播,使其在全球化語境中煥發新生。正如巴中市委提出的“內外兼修”戰略,唯有“修內功”(夯實傳承基礎)與“練外功”(拓展傳播渠道)并舉,方能實現非遺的可持續發展,讓千年山歌繼續響徹巴山蜀水。
參考文獻:
[1]蘇建.巴山背二歌:傳唱千年的天籟之音[N].巴中日報,2024-07-02(001).DOI:10.28045/n.cnki.nbzrb.2024.001124.
[2]張芹,周嬌鳳,段斌,等.加強巴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以巴山背二歌為例[J].新傳奇,2024,(24):113-115.
[3]湯佳利.川東北地區巴山背二歌的音樂特征及審美價值[J].藝術評鑒,2024,(01):69-74.
[4]姜元明.論川東北地區巴山背二歌的起源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5,(15):71-72.
[5]艾方武.淺析民間藝術“巴山背二歌”[J].大眾文藝(理論),2009,(20):226.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09.20.195.
[6]箏鳴.“巴山背二歌”的音樂美學特性探究[J].音樂探索,2008,(01):10-12.DOI:10.15929/j.cnki.1004-2172.2008.01.019.
來源:四川省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