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即1935年7月10日,所謂的“斯大林莫斯科重建總體規劃”獲得批準。
然而,“重建”一詞并不貼切,因為該計劃規定徹底拆除舊城,并在其原址上建造一座新的超級城市——未來的蘇維埃共和國首都。根據該計劃,公路網被徹底重建,修建大量寬闊的公路,大片區域將被清理平整,只剩下克里姆林宮和為數不多的幾座俄羅斯古建筑。克里姆林宮城墻外的教堂,除了圣瓦西里大教堂之外將全部拆除,另外還有歷史和理工博物館、列寧博物館(前市杜馬)、阿爾巴特街(古姆百貨商場),包括花園環路在內幾乎所有十月革命前的建筑都將被拆毀。規劃人員希望在這片被徹底清理的土地上建造什么,可以從以下發布的設計圖中一窺究竟。
最矛盾的是,衛國戰爭拯救了莫斯科,使其免于毀滅。其實,早在上世紀30年代末,布爾什維克就開始著手重建莫斯科,但他們偉大的構想只有一小部分得到實現。如果“斯大林莫斯科重建總體規劃”最終實現,它給蘇聯首都造成的損失將遠遠超過1941年納粹德軍轟炸造成的損失。如果沒有衛國戰爭,或者戰爭按照斯大林“在外國領土上進行少量流血”的設想進行,那么到1960年,莫斯科的歷史面貌將只剩下記憶和老照片。
二戰后,蘇聯沒有資金實現這個計劃。當時,蘇聯必須修復被戰火摧毀的一切,同時為新的戰爭做準備。資金僅夠建造七座帶尖頂的摩天大樓,這些建筑物都包括在1947年的總體規劃中,1935年規劃的大部分項目都沒能實現。然而,還是有一些建筑物留下了改造的痕跡,尤其是加里寧斯基大街(現為新阿爾巴特街)和未完工的新基洛夫斯基大街(現為薩哈羅夫大街)。
1935年“斯大林莫斯科重建總體規劃”中的最大亮點,也是“新莫斯科”最大的建筑物就是蘇維埃宮。眾所周知,這座建筑并沒有完成。1932年,布爾什維克就在被拆除的救世主大教堂舊址上開始建造這座建筑,原計劃于1942年完工,但是戰爭爆發前只打下了地基。之后,工程被凍結。1941年秋,這座建筑物的金屬構件被拿去建造“捷克刺猬”反坦克障礙。根據規劃,這座高達100層的摩天大樓,頂部矗立著列寧雕像,預計高度為415米,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1935年規劃圖紙的局部,下方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宮,它矗立在一個巨大的廣場中央,廣場由沃爾洪卡街、茲納緬卡街、奧斯托任卡街、馬涅日納亞街和莫霍瓦亞街的建筑,以及戈戈列夫斯基大道和普列奇斯滕斯卡婭堤岸拆除后的原址上建成。
這張規劃圖展示了從基輔火車站(1號)俯瞰市中心的景色。遠處聳立著蘇維埃宮,其左側是克里姆林宮。在如今外交部高層建筑的所在地(4號)建起一個大型廣場,從這里延伸出明顯拓寬的舊阿爾巴特街(5號),街道兩邊已完全建起了新房。舊阿爾巴特街左側是新阿爾巴特街。后來,為了紀念1936年憲法,新阿爾巴特街被命名為“憲法大街”。
從新奧拉巴茨基橋觀看憲法大道。
紅場上有巨大的重工業人民委員部大樓(工業大廈)。
工業之家建筑群。
斯維爾德洛夫廣場中央電影院(圖紙為劇院)。
普希金廣場上的塔斯社大樓。請留意左下角那座小小的普希金紀念碑。
花園環路上的國家出版社協會大樓,這里是布爾什維克新聞界的主要“熔爐”。
伏龍芝堤岸上的國防人民委員部。
白俄羅斯車站廣場上的俄羅斯航空公司總行政辦公室。后來,建筑師切丘林以此設計方案為基礎,進行簡化之后建造了“白宮”。
總體來說,如果1935年“斯大林莫斯科重建總體規劃”得以實施,這座城市將以獨特的方式展現出雄偉壯麗,甚至非常美麗,但它將不再是莫斯科,只留下了這個名字。然而,在1937年全俄蘇維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將莫斯科更名為“斯大林諾達爾”的議題被認真提出。這一想法得到了內務人民委員部“鐵血人民委員”葉若夫的熱烈支持,當然,大量“工人來信”也隨之涌現,紛紛表示支持。但是,偉大領袖斯大林拒絕了效忠派的倡議,他可能認為這還為時尚早,在當時蘇聯已經有六座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