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相信大家都被這個新聞刷屏了: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公示了對上海六大老牌商務區的更新計劃:
包括蘇河灣、虹橋經開區、大柏樹、五角場、真如、漕河涇在內的六大“老牌”商務區即將啟動更新。
消息在網上傳遞開后,我們線上線下也收到了一些粉絲的疑問:
為啥今年的大開發,轉回了市區范圍這些老面孔?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之前就已經在中城計劃出爐的時候,回答過一次:
上海的發展方向變了,開發重心全面轉回市區。
而這次,新推出的六大片區更新計劃,就是進一步明確老上海未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建設思路,基本可以總結為一句話:
上海,將要“逆城市化”發展。
城市發展方向的轉變,自然帶來的就是樓市的優勝劣汰:
市區的大量板塊會全面升級,郊區的部分地區將會被暫時“放棄”。
逆城市化的概念,正常指的是人口的變化:
通過城市化從農村進城的人,通過逆轉城市化,從市區再回到鄉下去。
類比到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大概就是“逃離北上廣”。
這個情況其實已經在上海發生了:
2024年,上海外來人口減少了23.8萬,外來常住人口總量跌至千萬以下。
當然,這個數據的背后是很多原來的外來人口變成了本地人口:
通過居轉戶、人才引進等方式成為了“新上海人”;當然也有一部分人的確是離開了上海。
從大方向上看,上海正在進行的就是2500萬人口總量下的人口結構優化:
不再瘋狂的吸納人口,而是控制人口總量不增長的情況下,通過人口結構升級,繼續進行城市發展。
而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上海就會階段性的進入“逆城市化時代”:
郊區的發展外拓暫時放緩,資源和重心主要會回歸市區部分的改造升級之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讓市區再次偉大。
眾所周知,上海外環以內有大量寫字樓都是嚴重空置,大量的商場經營不佳,大量的板塊居住環境較差。
而逆城市化的發生、人口結構的升級變化其實是一個中產變多、剛需變少的過程。
大量的中產家庭需要匹配的中產配套和中產住宅,新來的富豪需要頂級豪宅,這就需要大量的市區板塊改造升級。
在這樣的人口趨勢下,勢必會都在倒逼上海的城市化發展方向發生轉變。
之前中環搞完搞外環,外環搞完搞郊環,無限套娃向外攤大餅的模式肯定是行不通了:
市區的開發、城市更新、板塊升級需要大量的資源,需要大量的中產住宅去匹配逆城市化背景下的居住需求。
這個大背景下,才有了上海未來階段,城市建設的新三步棋:
第一步,市中心的城市更新和CAZ范圍的擴大。
包括黃浦、徐匯、老靜安等區域的舊改開發,徐匯濱江外圍地塊的豪宅化開發以及浦東沿江的開發上海市中心,向東南轉移。
第三步,是中城計劃。
把中外環的大量欠發達地區的城市更新、改造開發提升日程。
而第二步棋,也就是CAZ和中城之間地帶的更新,或者說是內中環地帶的更新一直是空白。
之前的金色中環計劃,浦西部分一直沒啥聲音,因為浦西這些區域都很成熟;
浦東由于大部分地區城市化水平較弱,金色中環的帶動下都屬全新開發,改造升級的味道并不大:
前灘南、后灘、新楊思、張家浜、張江副中心、金橋副中心、金灘都屬正式開發的板塊。
而如今,上海樓市正式進入新的開發階段,浦西部分顯然也要啟動內中環地區的城市更新。
最近公示的這六個區域的舊改,其實就是標志性的事件,把這第二步棋正式把提上了日程:
上承CAZ外拓,下接中城計劃的啟動,全面開啟市中心的升級宏圖。
這次開發預示著上海城市建設正式進入新階段,將會給上海樓市帶來兩大史詩級的轉折。
第一就是上海市區的板塊格局,部分會強化、部分會輪動。
如果預演一下未來十幾年上海市區的開發過程,和90年代開始的上海近代化開發時期的板塊輪動過程有很多相似之處。
當年的情況是,市中心的人民廣場、南京西路、淮海路開發CBD,市區邊緣搞了徐家匯、真如、五角場、花木四個副中心,不斷地擴大市區的范圍,一圈又一圈向外攤大餅。
當年的特例就是虹橋經開區和古北的開發,算是當時的特殊產業核,以外企時代的輝煌,帶動了整個上海西部和西南區域的開發啟幕。
如今市區的范圍已經擴大很多,但是更新的思路卻還是大差不差,依然是攤大餅:
1、市中心先啟動舊改升級,搞豪宅區和地標商務區,這一步已經正在進行時。
2、向外攤大餅,搞副中心的升級建設,就對應如今這輪浦西的六大商務區改造+浦東的金色中環。
3、未來就是繼續向外開發的中城計劃,主要是中環和外環一圈。
而對應這個時代的產業核心其實就是張江,以三大先導產業為核心,帶動整個浦東南部的發展,作用和當年的虹橋經開區和古北類似。
市區進行了更新,有新房子的建設,自然就會有板塊崛起,對應的就是有板塊會沒落。
之前在真如更新一文我就提過上海發展最艱難的副中心,終于要翻盤起飛了?,真如如果開發了成片的中產社區,至少分流了大寧西部的購買力;
西藏北路分流了大寧市區方向的購買力,那么一定程度上來說,大寧就會受到不少的威脅。
類似的案例會有很多,篇幅有限,我們后面也會逐漸推文慢慢寫板塊分析,這是我們的精品欄目,大家可以保持關注,本文就不過多舉例。
當然,并不是說新開發的區域一定秒殺老區域,具體還要結合城市更新的落地情況來分析,但是比較明確的是:
板塊的輪動和升級是一定會發生的,并不是所有區域能夠一直保持強勢。
而逆城市化時代的另外一個變化:
自然就是郊區的發展,將會進入到緩慢紀元。
這點不難理解,剛需不夠用,郊區建太多的房子賣給誰?
產業不夠用,市區尚且一堆寫字樓需要,郊區如何拿到更多的資源?
可以預見,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如果沒有額外的增量機遇,郊區的發展都不會太快。
當然,這個問題也不是無解,缺人可以補人。
我之前在上海上海即將全面救市一文中就講過,今年上海大概率要全面救市,而具體的方向,大概率也就是幫助郊區補充購買力。
這種情況下,郊區樓市并不是毫無機會,甚至部分板塊會在新時代快速崛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