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女籃亞洲杯馬上就要開打,這次中國隊主場作戰,賽前名單剛官宣就引發了不少討論,尤其是只帶兩個中鋒的決定,著實有點“緊繃,有球迷直言“這不是自斷一臂嗎,也有人覺得這是無奈之舉,畢竟李月汝、李夢這種級別的主力都沒能入選,陣容本來就不齊整,其實主教練手里能用的牌就這么多,這就像打王者榮耀排位,明知道對面可能掏出大喬體系,你能ban的英雄就那么幾張,最后上誰都有人說“不穩,但比賽總得打下去,誰都得為自己做的選擇買單。
說實話,亞洲杯這幾年含金量明顯提升了,不光因為老對手日本一直在進步,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亞、新西蘭也都加入進來,澳女籃是啥水平不用多說,東京奧運會那批人,隨便拎一個出來都能在CBA女籃砍個大號兩雙,這種強度下,中國隊還要面臨陣容不齊、磨合時間有限的雙重考驗,誰都想復刻2023年拿冠軍的高光時刻,但現實是,這屆女籃沒法復制當年的豪華配置,李月汝、李夢不在,進攻重心必然要移,戰術變化在所難免,球迷也只能接受“陣容短板明顯、風格偏保守的現實。
新名單出爐,韓旭和張子宇成為僅有的兩名中鋒,張子宇甚至只有18歲,雖然身高226公分、天賦肉眼可見,但成年組國際大賽的節奏和強度,真不是靠身高就能碾壓的,類似“用天賦賭未來這種套路,歷史上也不是沒見過,有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是“交學費,尤其是在關鍵場次被對手針對性消耗,體能和經驗都容易掉鏈子,韓旭算是隊里唯一的成熟中鋒,過去幾年她在WNBA和國家隊都磨出來了,能打能頂,但說到底,兩個中鋒扛一整個亞洲杯,真的不怕途中傷病、狀態波動嗎,陳明伶最后一刻被刷下,多少讓人唏噓,畢竟多一個人就是多一份安全感,教練組這次確實把風險擺在了明面上。
當然,這屆中國女籃也不是毫無亮點,比如后衛線相對穩,李緣、王思雨、楊力維、楊舒予這些老將帶著經驗,和黃思靜、羅欣棫一起組成的外線班底,至少保證了陣地戰和轉換進攻的節奏不會崩,最近6場熱身賽贏了5場,特別是對日本女籃的雙殺,證明了球隊整體磨合還說得過去,對澳大利亞女籃1勝1負,也算給自己提了個醒:打硬仗不是沒機會,關鍵看臨場應變和陣容輪換的深度,問題來了,如果碰上對方強力內線或者打高強度消耗戰,只靠韓旭和張子宇能撐住嗎,還是說只能靠外線火力拉開空間,爭取“你攻我攻、比誰更準?
更現實的壓力在于,這屆中國女籃其實是“老帶新陣容,翟若云、賈賽琪、張子宇都是首次入選大名單,這種新老交替的節奏本來就有風險,既要保證戰斗力,又要為未來積累經驗,教練組只能在有限資源下平衡短期成績和長期布局,很多球迷質疑“為何不用最強陣容,但真要深挖細節,主力缺席背后既有傷病、也有狀態和個人原因,能打的都在隊里了,教練組的用人思路其實很清楚,就是盡最大努力把能用的資源用到極致,剩下的就看臨場表現和賽程運氣。
明天小組賽首戰打印尼女籃,按理說不會有太大懸念,這種級別的對手主要還是“練兵、找感覺,真正的考驗要等到碰上澳大利亞、新西蘭甚至日本,屆時陣容深度和內線輪換的短板會被放大,比賽中任何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外線手感一旦冰涼、內線頂不住消耗,很可能陷入被動,這種局面不是沒見過,2019年世界杯中國女籃就差點被波黑女籃逼到絕境,誰敢說歷史不會重演?
當然,也不能全盤唱衰,這支中國女籃依然有不少看點,既有韓旭這種“一柱擎天的中鋒,也有張子宇、賈賽琪這樣初生牛犢的拼勁,外加李緣、王思雨這些經歷過大場面的骨干,球隊的整體作戰能力還在,只是容錯率變低了,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想要復制2023年的奇跡難度陡增,這時候就得看團隊凝聚力和主教練的現場調度能力了,這也是看球的樂趣之一——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爆點會在哪兒出現。
歸根結底,中國女籃這次陣容的確有爭議,帶兩名中鋒去打高強度的亞洲杯,既是冒險也是無奈,既有新人的沖勁,也有經驗老將的穩重,能不能頂住壓力、打出氣勢,還是要看臨場表現和團隊執行力,球迷當然希望看到中國隊延續冠軍榮耀,但現實是,這條路注定不會輕松,期待這支“新老混搭的中國女籃,在主場打出屬于自己的風格,既要拼成績,也要積累經驗,至于能走多遠,只能邊看邊聊,點贊也好、回懟也罷,大家都等著那一聲哨響,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