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
借用這句名言,推陳出新一句:開談不說柳云龍的《風箏》,看遍所有諜戰劇也枉然。
柳云龍的《風箏》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敘事上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平視的視角,展現了兩大陣營的某些不甘平庸之輩,為了自己的信仰都有付出一切的強大信念。
《風箏》打破了以往國內電視劇把我方塑造的完美如神,而把敵方塑造成跳梁小丑一般的滑稽可笑不堪一擊的僵化模式,而是以平分秋色的鏡頭,細膩詳實地刻畫了雙方陣營都有為了信仰而敢于奉獻一切的人士。
像我方的鄭耀先、馬小五、陸漢卿、曾墨怡等人,為了自己的信仰,或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年華,或付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他們都是可歌可泣的無名英雄,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崇拜敬仰的英雄,是他們打開了新中國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門。
而反觀地方,像韓冰、林桃、延娥、宮庶、趙簡之、田湖、高君寶、宋孝安等,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全部命喪黃泉。
從立場來看,敵方為禍百姓,替反對派賣命做事,都是罪有應得的下場,都是該唾棄的;但是他們對自己信仰的堅守與執著,一點兒也不比我方無名英雄差。
柳云龍導演在這一點上,用平視的鏡頭,把雙方對信仰的堅守,都詮釋得生動鮮活,令人深刻難忘。
以平視的視角刻畫敵對雙方,對敵方的塑造不做簡單粗暴的丑化,就憑這一點,柳云龍導演的《風箏》已經完勝99%的諜戰劇。
更值得一提的是,柳云龍導演更是把鏡頭對準了反方高君寶的家庭,把高君寶的繼母秋荷進行了刻畫,從而得出了這樣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苦命的秋荷把反方高君寶培養的知恩圖報,卻把正方的周喬培養成只知道為自己謀出路,卻不知道報養育恩的白眼狼。
同樣的苦難家庭長大,同樣的遭遇,為何周喬在做人方面拍馬不能及高君寶呢?
關于這個問題,就要涉及到特殊的十年時期。
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個人的命運渺小如塵。
高君寶堅持自我,從不隨波逐流;周喬順應時代潮流,成為那個年代的先進模范,卻最終化為個人的一聲嘆息、兩行清淚。
周喬為什么會成為順應時代風潮的“風箏”,飄搖直上,風光一時,最終云收風歇,跌落在地,陷入命運的泥淖?
這是因為周喬沒有高君寶的堅定的思想與見地。
在未刪減版中,高君寶在繼母秋荷墓前的一番長篇獨白,就很好地揭示了高君寶的思想比周喬復雜多得多。
“風箏”單單是指鄭耀先的代號嗎?非也,在時代風潮下,誰不是一只風箏呢?每個人的命運絕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
時也,運也,命也。
《風箏》大劇不單單是詮釋的信仰與人性,而更多的是在探討命運。
命運這一沉重而深刻的主題,在柳云龍導演的鏡頭下,不再是單一的、僵化的標簽,而是給予它更多定義的可能,更深遠更沉重的思考。
這也是很多觀眾深深喜愛《風箏》的其中一個原因。
《風箏》披著諜戰的外衣,在講述信仰,在講述人性,但更多的是在講述命運的沉重。
如此涵義深遠的《風箏》,如此故事曲折的《風箏》,如此令人流連忘返值得無數刷的《風箏》,本可能與柳云龍導演且主演的《暗算》一樣獲獎良多的,但實際情況是《風箏》獲得電視同行的肯定,主流媒體的盛贊,無數觀眾喜聞樂見的口碑,最終獲獎幾近于無。
如此優秀的《風箏》為何不獲獎呢?
因為《風箏》不符合獲獎電視劇的要求,把反方對信仰的堅守詮釋得生動鮮活多維立體,這樣一來,就很不符合獲獎的要求了。
獲獎的影視劇必須把反方丑化,反方是劇情也要點到即可,怎么能濃墨重彩刻畫反方呢,甚至有些反方場面刻畫的有些感人。
而且某些反方劇情引起的思考,有些偏離主旋律正能量。
如此種種,《風箏》不能獲獎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
這也是《風箏》的豆瓣評分始終進入不了第一梯隊9分以上的原因:進入9分以上的電視劇,內容優秀是其次,關鍵是要實打實的正能量,在歌頌我方上要濃墨重彩,在刻畫敵方上要標簽化,敵方故事要蜻蜓點水即刻。
《風箏》已然成為柳云龍藝術生涯的巔峰之作,柳云龍再也不可能創作出超越《風箏》的佳作了。
《風箏》被積壓5年,刪減5集后才得以面世的。
面世之后,《風箏》一輪播出之后,再也沒有在電視臺重播過,如此就可以看出《風箏》并不是因為不優秀才不被重播,而是因其內容有爭議性而不適合再在電視臺重播。
《風箏》的優秀,在于故事,更在于深邃的思想,以及給予觀眾常看常新的思考。
至于獲獎與否,評分沒進入第一梯隊也罷,那都不是熱愛它的觀眾所太在意的重點了,重點是《風箏》已然根深蒂固在每一位深愛它觀眾的心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