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又要“上新”了。
這次是短劇。
據報道,一部叫做《山河回響》的短劇即將在8月播出,主演何政軍(趙政委)、江水(孫德勝),講述的是1939年延安情報員與2025西安大學生通過“跨時空電臺”對話的故事。
期待嗎?
當然不。
因為這么多年來,這部2005年的劇已經經歷過多次的“重啟”,比如黃志忠主演的《新亮劍》,或者張云龍主演的《雷霆戰將》(也就是《亮劍3》),全部都一敗涂地(甚至出過一部網大)。
如今打造一部《信號》版的《亮劍》短劇,恐怕更不容樂觀。
可回頭一想,《亮劍》的復制品又何止這些?
那些年我們看了大量的抗日神劇——
或是表面上打鬼子,其實背地里研究神功以奪人眼球。
或披著抗戰劇的皮,給明星們炒CP的偶像劇。
它們都可以說是《亮劍》的跟風。
可為什么所有的“復制品”都撲了,反而原版的評分逐年上漲,達到了9.5分?
二十年后重看《亮劍》。
Sir發現,這部劇之所以被津津樂道,并不在于其情節設計有多精妙,也不在于其藝術成就有多高。
而在于人,與精神的統一。
對于當下的國產劇來說,想要復制這些,幾乎不可能。
01
亮劍有多火?
2005年9月,《亮劍》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首播,便成為現象級。
電視臺重播次數達3000多次,是繼《西游記》之后重播率最高的電視劇。
那為什么火?
全拜李云龍所賜。
李幼斌演的李云龍,家喻戶曉,其知名程度,不亞于唐國強的諸葛亮,游本昌的濟公,六小齡童的孫悟空,早已在人們心中成為某個特定形象的代表。
主演李幼斌也迷惑住了——
李云龍一身臭毛病,咋火成這樣?
如今,年輕人給出了答案。
《亮劍》在B站等青年文化社區,成為許多熱梗的發源地,不乏千萬級爆款。
李云龍的獨立團,就像一個“狼性企業”。
“從今往后,我李云龍要讓鬼子知道,碰到我們獨立團,就是碰到了一群野狼,一群嗷嗷叫的野狼!在咱狼的眼里,任何叫陣的對手,都是我們嘴里的一塊肉!我們是野狼團,吃鬼子的肉,還要嚼碎他的骨頭。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br/>
嗷嗷叫具象化,簡直比大部分的老板煽動性都強。
很洗腦,但從不畫餅。
社畜們連湯都喝不到,而李云龍的部下,路過就搶,吃肉喝湯,底下人臉上都沾光——
這個表情包,大家也都應該刷過吧?
這里還有最早的電信詐騙。
你以為李云龍,天不怕地不怕,但李云龍怕的是旅長陳賡。
陳賡,著名的黃埔三杰之一。
按李云龍的話,便是“孔夫子掛腰刀——文武雙全”。
前腳李云龍剛繳獲了一批裝備,藏在褲襠還沒捂熱,后腳領導陳賡一通電話就來了——
聽說你發財啦!
這樣的旅長說啥,李云龍屁都不敢放一個。
但反來,對方比我們弱,就——
去,給他兩耳光
欺軟怕硬?見風使舵?
不,能屈能伸。
李云龍生活智慧的體現,還在于他是歇后語天王。
五個指頭按跳蚤——一個也抓不住,這是形容國民黨作戰混亂的。
你小子豬鼻孔插蔥——裝象,這是形容孔捷裝逼的。
你小子撅著屁眼望天——有眼無珠,這是閉上眼睛細品才能品出妙處的......
還懂得裝傻充愣。
旅長拿出蔣介石的嘉獎令,李云龍掃了一眼,小氣小氣。
可拿出處分決定時,李云龍連忙說自己大字不識一個,看不懂。
可謂是薛定諤的識字。
你看,能屈能伸,粗中有細,既能上得了戰場,又裝得了孫子,給人一種在《甄嬛傳》里也能活得美滋滋的感覺,李云龍式的人生哲學,恐成當代年輕人的顯學。
但。
這還不夠。
作為一部硬漢劇,《亮劍》首先給人帶來的,是男子漢陽剛氣質的縱欲級的享受(也可以是折磨)。
行為頗為霸道——
農民出身,當了窮八路,搞裝備得靠搶。
違反紀律,縱馬搶糧;搭救完楚云飛,裝備扣下,苦得楚云飛來回要。
不僅是戰場上血性男兒,能保家衛國,舍命換功勛。
話里話外,更是把直男另一半靈魂給補全了——
一門意大利炮都比娘們珍貴
你一個老娘們,就不要動刀動槍啦
看看,亮劍的男子氣概,過于生猛粗糲,甚至不加掩飾。
以至于。
關于李云龍,你可能什么也記不住,只記得一句——
他娘的。
(當然你要愿意還可以加上狗日的)
一句話。
造就了《亮劍》的輝煌和歷史地位的,是有血有肉的李云龍,以其野性、粗糲乃至生猛的氣質,全方位搔到了老百姓,哦不,老硬漢的癢點。
從前的《亮劍》是老男人們的加油站,那現在呢?
發現了嗎?
過分強調李云龍,等同于過分渲染個人英雄主義。
所以。
今天的年輕人看亮劍,有著極為矛盾的觀影體驗。
一邊看戰士拋頭顱灑熱血,集體主義敘事的激昂,一邊瞧著人命飄然如草芥,個體體驗極度悲涼。
騎兵連僅剩一人,斷臂也要往前沖。
一個連的兄弟全犧牲了,也得拖住日本鬼子兩個鐘。
家國情懷?抗陣殺敵?
不。
救嫂子。
這是在抗戰劇中少有的,支線任務拍得比主線任務還精彩的一部。
沒有因為大歷史,而掩蓋一個個真實的人。
02
如果看B站切片主題,《我的團長我的團》的主題大概是高虐,悲鳴,慘烈。
那《亮劍》的主題大概是高爽,高燃,過癮。
為什么是過癮?
請看李云龍的個人軌跡——
老家大別山,曾經是篾匠,山溝溝里種田,準備娶老婆生娃坐熱炕,后碰上黃麻起義,成為紅軍,一路顛沛流離,背過黑鍋,趟過草原,搶過糧,打過戰,干過被服廠廠長。從班長到營長到團長到師長再到軍長直至少將,一路熱血拼搏,還娶了個年輕漂亮的老婆。
是的。
李云龍身上,有著明顯的爽文男主弧光。
小說中就有一段——
哆哆嗦嗦地解著田雨的軍裝扣子。田雨突然覺得不對,她吃驚地說:“該死的老李,你要干什么?你放開我……”李云龍的手在忙著,嘴里說著:“這是我的軍部,這是我的家,誰也管不著我在家里和自己老婆親熱……
這足以證明,這是一個以個人能力跳脫于制度規則之外的強人,并且最終報得美人歸的直男敘事。
爽文?還不止。
魏和尚,李云龍的警衛兵。
少林寺武僧,一身正氣,路見不平又拔刀相助,卻慘死在蠅營狗茍、投機倒把的匪徒手中。
李云龍一聽怒發沖冠,直接用炮將寨子給轟了。
但問題來了——
孔捷已將這群土匪收編為八路,對友軍攻擊是嚴令禁止的軍規。
但李云龍呢?
絲毫不猶豫,利落揮刀,慰藉兄弟在天之靈。
發現了嗎?
亮劍是抗戰劇的外殼,武俠的核,既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拍古道熱腸以暴制暴。
整個獨立團,就是梁山好漢聚義,在現在人的視角看來,隱隱透著一股山頭主義。
平安縣之戰。
網友戲稱為平安格勒戰役。
在尚未知曉全團兵力的情況下,未經政委甚至未上報,李云龍擅自調集全團兵力甚至發動周邊民兵武裝,進攻對象是日本大佐所建的堅固防御工事——
一座縣城。
打縣城的理由就一個——
救!老!婆!
這場戰役代價之慘痛,讓人感情上難以接受。
兄弟團加楚云飛晉綏軍全力阻截增援,以各團損失近三分之一兵力,一群年輕士兵,拼命執行著一個看似倉促的決定,并為之喪命。(盡管最終結果是好的)
沖冠一怒為紅顏。
換現在的目光看來,至少兩宗罪——
一、爽文。
二、爽文中,底層牛馬全在當炮灰。
但是。
亮劍個人英雄主義過分的渲染,在那時做錯了嗎?
并沒有。
相反,還做正確了——
李云龍的塑造,還打破了之前抗戰劇“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將英雄形象從樣板戲的模具中解救出來,大批民眾因此愛上了抗戰劇。
甚至呢。
亮劍拍各路英雄,可以是朋友之間的拔刀相助,也是敵與友之間的惺惺相惜。
國軍將領楚云飛。
英雄有擔當,一番“立場論”就能顯示其格局——
共產黨不是洪水猛獸,他們跟我們一樣也是一群有著信仰的愛國者,所不同的是,他們的信仰是我們所不能容忍的,這是兩種文化之爭,這是不可調和的,但我們和共產黨也有共同的觀點,那就是我們堅持民族獨立,國家主權不容侵犯這一原則。
國民黨戰敗,退回臺灣島前,楚云飛捧了一抔黃土。
意識形態不同,黨派文化不同,但在軍人的心中,國運始終排第一。
不矮化,更不丑化,被一個絕對的主角裹挾著前行,也不忘勾連起大至國軍將領,小至無名小兵各方的命運,情義的糾纏。
亮劍雖然拍了一段傳奇。
但保留著的,還是真實的人性——
李云龍的刻畫,保留了脾氣暴躁、偶爾魯莽、直男的特點,后期,他的農民思想、特權思想也得到還原。
而背后的民族大義的堅守、對戰友的情義、面對強敵的勇氣,更沒有超越現實邏輯。
亮劍游走于神劇和正劇之間,在嚴肅的正史和廣大觀眾喜聞樂見之間,找到了最大的平衡。
就像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亮劍絕不是歷史的鋪陳,而是一段充滿血性的抗戰演義。
勝在,親民。
更勝在,于草莽中,升騰起一股生猛的精神力量。
03
那么問題來了,時隔20年我們再提《亮劍》,只是為了證明其改編得好嗎?
當然不是。
Sir重提這部劇,主要是因為一個曾經風靡大江南北,如今卻被遺忘的詞——
亮劍精神。
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流行用語。
高考誓師大會,要“亮劍”;公司KPI動員,要“亮劍”;治理社會問題,更是刷刷刷亮個不停。
為啥?
因為雞血很多。
但只有李云龍的雞血,真的把你打動了。
李云龍和他的部下們,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時刻保持抗爭的信心。
是突圍,但也是包圍。
是英雄無暇赴死,只甘沖鋒。
平安縣之戰。
城樓上,日軍大佐用新婚老婆秀芹的性命,威脅李云龍。
身前是拼命呼喊不肯屈服的秀芹,身后是無數犧牲的兄弟,他李云龍惶恐不安。
但。
面對日方眼看威脅不成,欲意揮刀砍向秀芹時,李云龍決絕地高喊著“開炮!”
炮火摧毀了城樓,硝煙中李云龍精疲力盡,癱倒在地——
亮劍精神,是男兒的歸宿,英雄只在馬背上凋零,也是女人的自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血性、憤怒、勇氣、奮死......一切情緒性的詞匯,最終都指向一個實際性動作——
抗爭。
對環境的抗爭,對自己的抗爭。
可惜。
亮劍精神,越來越稀缺了。
《亮劍》這鋼鐵鑄成的熔爐,鍛造了亮劍的精神,底下人卻一鍋掀翻——
許多抗日劇,把灑滿先輩熱血的戰場,變成爭奇斗艷的秀場。
一個是來打仗的。
一個是來打炮的。
燕雙鷹、和尚、尼姑、宗教界人士、武林高手……
攜手拉開“全民抗日”的序幕。
手撕鬼子,褲襠藏雷,手榴彈炸飛機,槍斗術子彈拐彎,受辱后化身射箭高手,發明包子雷既能吃又能炸……
神功的出現,是編劇軍事、歷史知識的匱乏,是無法支撐起抗戰劇,卻不愿舍棄這賺錢的生意,是胡亂加塞以博取眼球中飽私囊。
是的。
亮劍精神在抗戰劇中隱形,更在現實中消失了。
而這,我們曾經在老版《亮劍》里見過——
亮劍劇組,全程在冬季拍攝,從早上七點到晚上七點,十二個小時拍。
零下四十多度的山西,冷得人直哆嗦,炕上要偷偷墊一番棉被,因為實在冰屁股。
沒錢,沒條件。
但那會的演員,用職業精神來抵抗。
以往擅演深沉陰鶩的李幼斌,剛開始說臟話,還不習慣,為了研究夠,在浴缸里泡澡,泡著泡著睡著了,手里邊還拿著本劇本研究。
演戲,就是掙錢吃飯。
專業素養卻已成為比吃飯更優先的本能。
《亮劍》渾身上下都透著一股樸素的氣質,不精致,但也因樸素,那個戰爭年代也無限貼近了我們。
演員嘴里呼氣,帽子上總會積雪,李云龍的衣領,也總是臟兮兮的。
戰場里,永遠灰塵滿天。臉上,也是真實的凍得發黑、發干。
是的,戲里戲外,它都亮了劍。
而這樣的高度統一,才是《亮劍》之所以可以取得如今這番地位的精神動力,也是后來者無法復制的一點。
所以二十年后再提《亮劍》。
不為別的,恰恰是國產劇這股精神的缺失。
這里說的不僅僅是抗戰劇。
畢竟當創作者開始沉溺在高效的套路中,當龐大市場給足了他們躺平的空間,當即便下沉也有富裕的金礦時。
還有誰愿意甩開膀子,以必死的決心再拼一把?
而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大量外表精致,內核中庸的國產劇被制造出來,營造出一番虛假繁榮的場面。
只是回頭來看。
我們才發覺,許多曾經習以為常的東西或態度都已經慢慢消失了。
于是我們只好一遍遍按圖索驥。
試圖找尋當初的血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