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傳統影視劇,微短劇實際上更接近于視頻化的網絡文學。最早進入微短劇領域的企業,如“中文在線”,本身就擁有長期運營網絡文學平臺的經驗。豎屏微短劇的風格特征也與服務于網絡文學作品引流的劇情類短視頻非常相似。微短劇在敘事上最鮮明的特征便是節奏快、爽點密集,而這一特征的成立,正有賴于網絡文學所提供的成熟的類型敘事經驗,以及豐富的設定要素數據庫。
網絡文學是一種高度發達的類型文學,且網絡文學的類型敘事是通過設定來實現的。穿越、重生、霸道總裁等在微短劇中常見的設定要素都來自網絡文學,這些設定為作者與讀者所共知、共享,構成一個龐大的設定要素數據庫。創作者不斷運用這些設定書寫新的故事,而設定本身也在類型創作實踐中不斷更新迭代。網絡文學類型、設定的形成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創作者和受眾的情感驅動的,例如,“穿越異世界”承載著脫離庸常現實、開啟新鮮經驗的愿望。在網絡文學與微短劇中流行起來的設定,往往承載著當代受眾強烈的情感需求,經由設定敘事,受眾的情感需求得到撫慰,現實焦慮得到想象性解決,這往往就是網絡文學與微短劇的“爽感”來源。
免費閱讀模式發展起來后,付費閱讀、免費閱讀的作品的內容側重也發生了變化。前者更傾向于給設定做加法,探索設定的各種變體,以及設定中尚未被充分發掘的敘事潛力,即在設定敘事的框架中探索原創性的文學表達;后者則更傾向于給設定做減法,盡可能剪除敘事中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更精準地定位目標受眾,以更高的效率實現設定所承載的爽感。設定敘事的這兩種演進路線都不以表現現實為直接目標,一部分網絡文學以設定構筑“第二世界”,通過其內部規則的邏輯自洽營造真實感;另一部分網絡文學則以“爽”為第一要務,現實邏輯可以讓位于“爽”的邏輯。但它們又都與現實密切相關,因為設定本身便源于人的情感與欲求,設定敘事因此既連接著作者與讀者的內在自我,又曲折地指向外部世界。
微短劇相比于網絡文學,更強調給設定做減法。視聽元素的加入使微短劇可以壓縮掉文學敘事中難以徹底免去的場景、人物描寫,鏡頭剪輯代替了對時空跳轉的解釋,微短劇因而形成一種“粗糙但精確”的風格:盡管有些作品制作“粗糙”,沒有閑筆和鋪墊,但能夠精準捕捉受眾需求,每一個情節都直擊“爽點”。
只有理解微短劇敘事的這一基本邏輯,才能理解微短劇敘事中的優勢與亂象。設定敘事的優勢在于,微短劇可以迅速把握社會情緒變化與大眾情感需求,并使之敘事化。例如,短劇《閃婚老伴是豪門》的“出圈”,使“銀發灰姑娘”題材短劇引起大眾注意。顯而易見,這類作品套用了網絡文學中相當成熟的霸道總裁言情故事的人設與情節模板,只不過讓男女主人公從青年變成中老年,愛情的阻力從父母的阻撓變成子女的反對。經過這樣的簡單調整,“銀發灰姑娘”短劇便觸達了新的受眾群體的情感世界,而中老年群體的浪漫愛情,此前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文藝表現中,都是相對被忽視的。之所以選擇霸道總裁言情模式為底本,或許也是因為這種比較傳統的言情模式對于中老年觀眾而言,是相對易于接受的。反觀目標受眾更偏向年輕女性群體的一些熱門短劇作品,比如《哎呀!皇后娘娘來打工》等,則往往更強調男女主人公勢均力敵、互為助益,尤其要凸顯女主人公獨立應對危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雙強”的戀愛模式同樣來自網絡文學,反映出當代年輕女性追求獨立與平等的精神風貌。
微短劇中一些引發爭議的情節也常常源于設定使用上的偏差。例如,有些微短劇沿用了一些網絡文學中的“多寶文”設定。“多寶文”的基本設定是女主人公一胎生下多個孩子,這些孩子往往天賦異稟,愛護母親,同時幫助母親與父親破鏡重圓。在這類設定中,孩子的存在發揮兩個作用:其一,為女主人公提供情緒價值,在現實中,部分女性有時難以從丈夫和孩子那里得到對等的情感回饋,而故事中可愛、懂事、無條件站在母親一邊的孩子成為對這一情感缺失的想象性補償。其二,為女主人公提供“金手指”,小小年紀便能躋身行業頂尖的孩子,既是女主人公富足生活的保障,也是她與丈夫破鏡重圓的契機。若是有多個孩子,便能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更強大的“金手指”。在設定內部邏輯的自我演化中,“多寶文”實際上已經與女性生育的現實邏輯斷開了關系。一些微短劇也借鑒了這種“多寶”,甚至出現“1胎生99子”這種荒謬獵奇的設定。這種設定不僅違背現實邏輯,更違背了情感邏輯,因為在故事中,99個孩子只是一個單純的數量夸飾,每個孩子沒有真正的個性,與母親之間也沒有真正的情感連接。這就是因設定過度演化而迷失初衷、無法實現與受眾之間的真實情感聯結,結果只剩獵奇的失敗案例。
微短劇的管理和引導應正視微短劇的設定敘事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微短劇的精品化道路或許會更接近網絡文學的精品化,而非影視劇的精品化。它不是追求精雕細琢的“電影質感”,而是借助設定敘事的便利,快速將社會各種人群的情感訴求轉化為故事,進一步錘煉敘事技術,創造更適合短劇與豎屏播放的視聽語言,以合情合理的設定創新不斷產出有趣的作品,在與廣泛的社會群體的情感聯結中激發思想性的火花。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
來源:中國藝術報
來源:王玉玊/新時代視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