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黃的時光濾鏡里,藏著民國那段風云變幻的往昔。一組精心上色的老照片,猶如一把把鑰匙,悄然開啟了通往那個特殊時代的大門 。它們從歲月的塵埃中走來,帶著歷史的余溫,將民國的百態眾生、烽火硝煙與變革曙光,鮮活地鋪展在我們眼前。
這張1927年的照片可真有意思,像是抓住了好萊塢早期電影片場的一抹彩色!在米高梅《吳先生》的片場上,安娜·梅·張,這位華裔影星,穿著傳統中式褲裝,氣質優雅又帶點神秘感,旁邊站著劉易斯·科迪,一身西式格子褲,倆人湊一塊兒,像是比賽誰的褲子更拉風!
這畫面把中西文化的碰撞展現得活靈活現,片場氣氛估計也挺歡樂,透著那個年代好萊塢對東方文化的濃厚好奇。《吳先生》是部1927年的無聲電影,安娜·梅·張在里頭演了個重要角色,作為好萊塢早期為數不多的亞裔演員,她可是頂著不少壓力,硬是憑實力闖出了一片天。
這張1934年6月1日的照片,拍的是倫敦伍爾維奇皇家軍事學院路邊的一幕,估計是楊杰(而非“楊琦”)將軍在跟一群中國學員嘮嗑。畫面里,大家穿著整齊的英式軍裝,站得板板正正,楊杰在右邊,估計正跟學員們分享啥軍事經驗或者英國見聞。
楊杰可是民國時期的大人物,1889年出生,云南人,留日學軍事出身,后來在國民政府里當過不少要職,比如陸軍大學校長。這次他跑去英國,帶著任務考察西方軍事技術,順便指導在伍爾維奇學習的這些中國學員。那會兒中國正想著怎么提升軍隊戰斗力,派人去英國頂尖的軍事學院取經,算是個大手筆。
這張1929年的照片可太有畫面感了,活脫脫把國共對峙那會兒的緊張氣氛給框住了!國民黨軍隊正收拾行頭,準備去“圍剿”紅軍,照片里一群士兵穿著軍裝,圍著幾匹馱滿貨的馬忙得熱火朝天。有的在捯飭韁繩,有的在扛物資,背景還是那種老式的鄉村房子,泥墻瓦頂,透著股子舊時代的味道。
那時候,國民黨正鉚足了勁想把紅軍掐死在搖籃里,靠著馬匹馱糧草、武器,吭哧吭哧在鄉間小路上趕路,補給線拉得老長。這照片不只是個快照,簡直是個歷史切片,生動展現了國共十年對峙初期國民黨軍隊的后勤和行軍狀態,對研究那段時期的軍事行動可是個寶貝級的影像資料!
這張1934年10月上海的照片可真是個大人物的聚會!畫面里,從左到右,財政部長孔祥熙、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還有蔣介石本人,三人站得板板正正,擺出一副莊重的架勢,估計是在啥重要場合拍的。
孔祥熙那會兒可是國民政府的財神爺,管著錢袋子,宋美齡風光無限,既是蔣的夫人又是個外交能手,蔣介石就不用說了,國民政府的頭號大佬。這三個人湊一塊兒,妥妥是政治圈的頂流組合!
這張1934年的北京街頭的照片,一個罪犯被押著往刑場走,馬拉的車吱吱呀呀,罪犯脖子上套著沉甸甸的枷鎖,胸前還掛著個標牌,上頭寫著“槍決訊明搶劫犯一名”,旁邊荷槍實彈的士兵盯著,周圍還有一堆圍觀的百姓,眼神里估計有好奇也有害怕。
這場面把民國時期那種公開執行刑罰的氛圍展現得淋漓盡致!那會兒,北洋政府也好,后來國民政府也好,處決犯人常在大庭廣眾下搞,帶著點震懾意味,想讓老百姓看看“犯罪的下場”。北京街頭人來人往,這么一出,甭管是搶劫犯還是啥,往那兒一站,絕對是街頭巷尾的談資。
這兩張泛黃的老照片可真是個稀罕的歷史寶貝,拍的是瓜爾佳·幼蘭,溥儀的母親,女扮男裝的模樣,透著清末民初那股子獨特的時代味兒!
第一張里,幼蘭裹著件傳統棉袍,帽子壓得低低的,還粘了個假長須遮臉,裝得像一個翩翩公子,手里拿著個煙具,身后是中式屏風,妥妥地把清末民初貴族生活的精致和低調給勾勒出來了。
第二張里,幼蘭還顯青澀,穿著傳統衣裝,帽子底下那雙眉眼透著股子靈氣,女扮男裝的她估計是想在那個動蕩年代里低調點,或者玩點新潮。
這張老照片可真把人拉回了舊北京王府的慢時光!瞧瞧,載濤一身長衫,站得筆直,牽著條獵犬,那派頭沉穩又不失老貴族的范兒,活脫脫就是清末民初王爺的派頭。載濤可是溥儀的七叔,醇親王載灃的弟弟,身份顯赫,骨子里透著皇室的氣韻。
旁邊是他閨女韞慧,穿著素凈的長衫,眉眼間還帶著點少女的青澀和嬌柔,父女倆一塊兒遛狗,畫面溫馨又帶著點高門大戶的講究。這場景估計是王府后院或者北京胡同里的日常一幕,狗兒在旁邊撒歡,父女倆悠悠地散步,透著股子靜謐的歲月感。
這張1934年3月1日的照片可真是個歷史大戲的定格!那天在長春,哦不,當時叫“新京”,偽滿洲國搞了個大排場的儀式,溥儀正式“即位”當了康德皇帝。日本高官和偽滿洲國的官員們齊刷刷到場,忙著給這個傀儡政權造勢,硬要證明它“合法”。
照片里,溥儀的妹妹愛新覺羅·韞穎(左三)直勾勾地盯著鏡頭,眼神有點復雜,旁邊是她二哥溥杰(左四),臉繃得緊緊的,一副嚴肅模樣。這畫面可不是隨便拍的,日本鬼子精心策劃,擺明是想借清皇室的名頭,忽悠大家說“瞧,皇室都支持偽滿洲國!”。其實呢,韞穎和溥杰多半是被逼著站臺,背后是日本侵略者對東北的鐵腕控制。
這張老照片可真像穿越回了晚清!拍的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就是大伙兒常說的“總署”或“譯署”,那地方可是清朝專門跟洋人打交道的外交機構。
照片里,院子里頭的中式建筑老有味道了,飛檐翹角,雕花門窗,透著股子厚重的歷史感。門口的牌匾上寫著“中外禔福”,這可是總理衙門儀門的標志,寓意中外和平啥的。院子地面是磚石鋪的,左邊還有棵老樹,枝干粗得跟老壽星似的,給這場景添了不少古樸勁兒。旁邊好像還有個簡易棚架,估計是臨時搭的,透著點生活氣息。總理衙門1861年搞起來,專門應付洋人,處理條約、貿易啥的,可惜清政府那時候弱得不行,外交上老吃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