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游新聞報道,7月12日,被中國歌迷稱為“侃爺”的美國著名說唱歌手YE(曾用名坎耶·維斯特),原本計劃于晚上7點半在上海體育場開啟演唱會。豈料,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侃爺卻遲遲沒有出現在舞臺上。直到40多分鐘后,演唱會才在沒有燈光、舞美的環境下,直接開始。(上游新聞 《女子吐槽花2680元看“侃爺”演唱會:像去米其林吃白粥,觀眾無聊到玩游戲》)
不僅遲到,侃爺還在不打招呼的情況下在大雨中提前退場,留下伴奏帶“硬控”觀眾20分鐘之后,就草草結束。此外,還有觀眾指出,宣傳的“國際頂尖舞美”,事實上僅靠干冰煙霧支撐,燈光缺失、大屏投影模糊,體驗質量欠佳等。
從現場的情況看,觀眾十分不滿,“退票”的聲音可謂此起彼伏。這場混亂的演唱會,如今也成了社交平臺的熱議話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激起了公憤”。
客觀來看,演唱會當晚的天氣狀況確實不好,這可能會導致意外情況的發生。如果大雨造成了影響演出的不可抗力,那么說明、推遲或是補償等都是可以理解的處理。比如《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就規定,參加營業性演出的文藝表演團體、主要演員或者主要節目內容等發生變更的,演出舉辦單位應當及時告知觀眾并說明理由。
但現在的情況是,無論藝人還是主辦方,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擺出一副不置一詞、裝聾作啞的態度,難免會被觀眾視為一種“傲慢”,也是一種對消費者的不尊重。
有意思的是,在網絡上也有人對這種行為進行“粉飾”,稱侃爺“風格本就隨性”。比如,對于侃爺來說,演唱會遲到似乎是一種常態。有媒體報道,2024年的韓國演唱會,侃爺同樣因遲到1小時引發韓國觀眾不滿。
但“風格如此”,就能成為合理化的理由嗎?顯然太過牽強。其實沒必要強行解釋,也沒必要去分析藝人的個性風格,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對消費者權益的侵犯——消費者期待的開演時間、演出時長并沒有被滿足,這就是演出方的違約,再多的理由,都抵不過一個侵權的事實。
這件事接下來的關注點,應是這種對演唱會的不滿,能否真的進入維權視野,真的實現“退票”?事實上近些年圍繞演唱會的消費維權也已備受討論,此前包括柱子票、同票不同價、現場秩序混亂、演出內容與宣傳不符等,都曾引發過維權糾紛。
但演唱會也有其特殊性,比如時效性較強,格式條款多;商品是“現場參與”而非實物,消費者聽完就已實現對商品的使用;涉及平臺、主辦方、代理商、場館,權責邊界模糊等。因此演唱會維權向來是一個難題,能不能要求補償或退票,是退全額還是部分,這些往往會經歷長時間的拉鋸。有媒體統計,2019年至2025年期間,消費保上票務平臺相關投訴量就累計高達14.79萬件。
侃爺上海演唱會的風波,也可視為一起新近發生的維權案例。相比于對藝人本身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借這個契機進一步完善消費者的維權機制,對于這種明顯貨不對板的演唱會,如何幫助消費者主張權利,才是更應當探討的。
有數據顯示,2024年,大型演唱會票房已突破26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78%,觀眾人數超過2900萬人次,同比增長45%。這一方面說明,如今人們的演唱會選擇足夠豐富,對于缺乏誠意、組織混亂、不尊重觀眾的演唱會,大可選擇用腳投票、掉頭而去;另一方面也說明,正因為演唱會的高密度,其中出現亂象也不可避免,那么維權渠道和規則也需要進一步明確了。
特約評論員 易之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