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蘇州大學校門。中新社記者 吳瞳 攝
文/馮玲玲
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經濟版圖上,蘇州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2024年,蘇州以2.67萬億元人民幣的GDP總量穩居全國第六,制造業實力更是強勁,已形成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然而,與經濟實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蘇州過去在高等教育領域長期面臨短板困境。為彌補這一“剪刀差”,蘇州進行了一次全方位“補課”。
2021年9月,蘇州明確了未來五年建設教育強市的發展目標,并列出八大計劃,其中高等教育資源“躍升計劃”提出:到2025年,實現“雙一流”高校各板塊全覆蓋,蘇州高教能級與城市發展不匹配局面基本扭轉,高能級研究型高等教育載體不斷涌現,形成蘇派本土高校成長、海內外大院大所聚集的在蘇高校格局。
如今,情況如何?
蘇州,苦大學少久矣
“蘇州高教能級與城市發展不匹配”,直指此前的蘇州之困。
被稱為“最強地級市”的蘇州,是華東六省唯一GDP破兩萬億的地級市,也是GDP十強城市中唯一的普通地級市。蘇州擁有很多個第一頭銜,經濟、工業、外貿不一而足。
但若要問蘇州缺什么,大部分人都有一個共識:機場和大學。相較于超強的經濟實力,高等教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蘇州的短板。蘇州僅有蘇州大學一所本土獨立辦學的“雙一流”高校,這種高校資源的短缺,對蘇州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制約。
“高校數量不足,意味著人才培養能力受限,難以形成完整的人才梯隊。這對于蘇州向高端制造業、科技創新產業轉型極為不利。同時,缺乏高水平大學也影響了城市的文化氛圍和創新活力,不利于吸引全球頂尖人才長期定居。”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南通大學長三角現代化研究院院長何建華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談及過去蘇州的情況說。
蘇州為何曾是高校洼地?
“蘇州經濟實力與高校資源失衡,是歷史、政策、經濟結構等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所所長、研究員張春龍分析。
從歷史角度看,近現代高等教育體系構建時,蘇州未被納入國家重點高校布局,且原有高校東吳大學(蘇州大學前身)在國家早期院系調整中被大幅拆分,核心學科并入外地高校,導致本土高教根基薄弱。
政策方面,省級教育資源高度集中于省會南京,蘇州作為地級市在資源配置中話語權不足。
經濟模式上,蘇州以制造業和外向型經濟為核心,對高等教育的長期投入不足,外資企業技術依賴也削弱了本地高校的研發需求和創新動力。
蘇州如何補短板?
為了彌補短板,蘇州將構筑高校支撐作為“打基礎、利長遠”的五件大事之一,積極拓展高校建設。
梳理蘇州近些年的發展路徑,大致可分為三個方向:
一是積極扶持本土大學。
蘇州大學持續推進“雙一流”建設,化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工程學5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ESI)前1‰。軟科2025中國大學排行榜中,蘇州大學位列全國第46位;在地方高校排名中,蘇州大學位列前三甲。
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籌)占地610畝、投資32.6億元,預計2025年竣工,被稱為蘇州首個“國字號”的大學將正式落地。
二是與國內頂尖高校合作建設分校或分院。
蘇州通過校地合作,推動實現“雙一流”高校各板塊全覆蓋。
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國內名校都把“本碩博完整的高等教育培養體系”帶到了蘇州。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東南大學蘇州校區、河海大學蘇州研究生院、南京醫科大學姑蘇創新研究院、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等,都在蘇州設立研究生院或者研究院。
三是引入國外頂尖名校。
截至2025年6月20日,經教育部批準的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及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高等學校共計14所(本科11所、專科3所),其中就有西交利物浦大學、昆山杜克大學2所落戶蘇州。
此外,牛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新加坡國立大學、莫納什大學等國際頂尖名校也在蘇州設立了分支機構。
蘇州經驗如何借鑒?
蘇州的情況并非孤例。在萬億GDP俱樂部中,東莞、南通、寧波等城市同樣面臨“苦大學少久矣”的困境。
在浙江兩個萬億城市中,杭州有普通高校47所,寧波只有14所。在廣東四個萬億城市中,廣州坐擁84所普通高校,而深圳、東莞、佛山分別只有10所、7所和6所。
要破解這種失衡局面,對于蘇州、東莞、寧波等城市來說,引進大學建分校、創辦新大學不失為一條可行且高效的路徑。
不久前,教育部網站發布“關于擬同意設置本科高等學校的公示”,擬同意設置大灣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等10所學校。這預示著東莞和寧波雙雙迎來一所新的本科院校。
在張春龍看來,蘇州經驗的核心在于通過體制機制突破,打破傳統教育資源配置模式,將高校建設從“被動承接”轉為“主動整合”,實現教育資源向創新要素的轉化升級。
具體來看,主要有三點:
其一,跨區域資源整合。突破行政壁壘,通過“校區+研究院”模式引進頭部高校資源,同時注重本土化轉化能力建設。
其二,產教精準對接。構建“專業鏈-產業鏈”深度咬合體系,實現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動態匹配。
其三,探索跨界融合。如蘇州科技商學院的“教育+資本+產業”模式,創新教育范式。
“盡管蘇州近年來加速補短板,但歷史欠賬和政策限制依然存在,經濟與教育之間的匹配度還有顯著差距。”張春龍表示,高校建設需要數十年積累,要通過制度創新和長期投入化解失衡。
張春龍提醒,其他城市借鑒蘇州經驗還需要依托省級層面的政策支持與協同、地方政府戰略定力以及市場化機制的深度介入。多數城市要避免盲目復制“校區引進”等做法,更應注重制度創新與生態培育,在差異化競爭中塑造不可替代的“教育-產業”協同優勢。
“大多城市加入搶大學、搶人之戰,事實上難度較大、成本也高。”何建華說。其他城市借鑒蘇州經驗吸引高教資源,需立足自身實際、因地制宜。
一是強化政府引導,將科教資源導入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匹配相應資源支持;
二是樹立長期主義,既不能拖延懈怠,也不可急于求成,需在發展中持續提升科教資源能級;
三是結合本地實際引進高教資源并提供優質服務,同時夯實基礎教育,為人才培育營造良好環境。
來源:國是直通車
編輯:高琰瑭
責編:魏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